本帖最后由 eminamcd 于 2014-10-14 00:25 编辑
“这是纽约的一项盛事。高线公园二期工程延续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概念的同时加入了新的元素,严格中体现创新。二期工程更贴近公众,进一步实现
了关注人类健康、控制雨水和保护自然生存环境的目标。”—2013专业奖评审委员会 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将各街区联系起来,为城市绿化树立了新的标杆。它创造了一种审视城市的新视角,
是创新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代表性图标,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具有启示性意义。它向人们证明景观能对城市生活的质量带来巨大改变。
总平面:高线是由位于曼哈顿西侧街道上方的历史货运铁路线改造的公园。该公园从Gansevoort 延伸至西30街,目前长度为1英里。
项目描述
项目基地及文脉
纽约高线公园位于曼哈顿西侧,跨越23个街区,其中与肉类加工区、西切尔西区及地狱厨房/克林顿区三个重要区域相连。高线公园原是建于20世
纪30年代的空中货运铁道线。该轨道曾是西部开发项目的一部分,远离地面街道的铁路有效地保障了路面交通安全。20世纪80年代,弃用的高架
铁路变成了城市的不和谐音符,面临着被拆毁的危险。当时,机会主义景观概念开始兴起,这让一小部分纽约人催生了将废弃铁道变成公园的想法。
1999年,“高线之友”组织成立,该组织致力于挽救高线,提倡将高线转变为公共公园。现在高线公园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公园归纽约政府所有,
由“高线之友”负责维护和运营。高线公园一期工程从Gansevoort街跨越至20街(共九个街区),已于2009年6月向公众开放。2011年6月对外开放的
二期工程从20街延伸至30街(共十个街区),其宽度增加了一倍,达到1m。一期工程出人意料的受欢迎程度为二期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工程
必须满足公众的高期待,并在已有模式和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刺激点。二期项目从北部西切尔西区的20街跨越到位于30街的西侧火车调度场的
起始位置,该路段本身便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与一期路段比较起来,二期路段更为狭窄、笔直。道路两旁历史仓库、住宅楼和新开发项目混杂分布。
该路段更具亲和感,布局更为紧凑也更具隐秘性。置身其中会产生一种远离大城市,深入街区的感觉。 可持续性
作为宏伟的城市改造项目,高线工程的核心是“保护”和“再利用”。同时作为政治、生态、历史、社会和经济可持续项目,高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上,高线是检验社区行动力的试金石;生态上,高线是位于城市中央的6英亩绿色屋顶;历史上,高线作为改造项目将废弃铁道变为新公共空
间;社会性上,高线是地方社区也是世界级公园,家庭、游客和社区民众在此会面和交流;经济上,作为企业参与的项目,高线展示了公共空间促
进税收,招商和刺激当地经济增长的能力。二期工程将半英里的基础设施区域改造成草地,降低了热岛效应并创造了意义非凡的生态环境。300种
精心挑选的植物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特色的本土景观。绿色屋顶及开放的拼接路面增强了持水性、排水性和通风效果,减少了灌溉需求。此
外还大量回收利用废弃木材、钢材和来自当地的混凝土骨料等。公园采用节能的LED照明系统;货摊上出售当地的可持续生长食物;各类免费教育
项目向社区民众开放。 为什么“高线”是独特的?
高线与城市的紧密联系是促使该项目强大而独特的原因。它以毫不间断的姿态横向切入多变的城市景观中。不同建筑类型的混合及其与高线的联系
方式,以及将视线导向哈德逊河、街区街道和标志性城市纪念碑的道路设计为人们带来真实的纽约体验,这是高线为何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高
线不仅仅是一片普通的区域,更是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漫步”的理念重新融入城市公园体验中。高出地面30英尺的空中步道带来了独特的城
市体验,人们在深入城市的同时也在远离城市。高线的设计将城市作为灵感激发点和交流媒介,与起初“逃离”城市的构想截然相反。很多对周围环
境早已了然于心的纽约人也不禁走上高线,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睹城市风采,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设计意图
我们始终坚持尊重高线固有特点的立场不变;将已存在元素作为重点,在旧作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简单、野性、慢、静”是贯穿整个设计始终的
八字准则。高线公园没有精心设计的干预措施,只是简单地强化原有肌理。我们希望设计为大众带来一段沉浸式体验、悠闲的徜徉小道和嵌入城市
中的超现实旅程。该项目通过适应性再利用已有结构将“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打造了全新的、迷人的、独一无二的娱乐设施和公共走道。 材料
设计通过使用结实的工业材料(如混凝土、耐候钢、回收木材)反映了高线曾经的铁路线身份,并打造出废弃景观的荒凉感;选择的草类和多年生
植物及其布局营造了动态的野生景观;铁轨和道岔等旧元素被重新置入;特殊地点、入口和十字路口的原结构被保留并显露出来。站在新公园内观
察,上述几点构成了对该项目区域的全新诠释。高线的植被、装饰、路面、灯光和公共设施都属于同一综合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在有限的宽度
和长度内发挥各自的功能,共同构成了令人神往的公园景观。路面采用创新科技,适合步行。单独混凝土板构成的路面中留有接缝;道路边缘特意
设计成锥形;路旁的土地上铺就了植被和轨道;这样雨水可以自由流入栽种植物的土壤层,从而减少灌溉需求。特制的长椅伸出路面,形成优雅的
悬臂结构。这些长椅或用于观赏风景,或用于聊天交流。二期工程中采用的材料和基本设计元素延续了一期工程的简洁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带来
了一些微妙的惊喜元素,如直接将铁轨嵌入路面系统、公园中仅设一处草坪等。 公园人行道
二期沿线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空间进一步强调了项目区域的独特性,如灌木丛、阶梯式坐席+草坪、“林地立交桥”+观景台、野花种植区、径向长椅和
缺口区域。灌木丛区域位于20街和22街之间,密集的开花灌木和小树暗示着高线公园第二阶段的开端,成为通往西切尔西区住宅区的分界点和门户。
位于22街的“阶梯式坐席”区可用于即兴表演、家庭野餐、浪漫的室外聚餐、艺术课堂和日光浴等各类活动。位于23街、占地面积4900平方英尺的草
坪高于街面,将人们往上“抬升”几英尺,并带来清晰的河流视野。在25街和26街之间的“林地立交桥”区域有一条高于高线路面8英尺的金属走道,植
物在高架桥下方肆意生长,同时又将人们带入树冠深处。眺望台构成了主道的枝丫。26街的观景台提供了极佳的城市视野,同时让人回忆起曾经的广
告牌。顽强的抗旱草和在不同季节开花的多年生植物主宰了位于26街至29街之间的“野花种植区”。始自29街的长长的柔和弧线伸向哈德逊河,道路边
缘长达一个街区的“径向长椅”与之呼应。在二期工程的北部终点处,路面缓缓升起,其下方的混凝土板被移除,暴露出原有的结构。一座观景平台悬
空于该“缺口区域”之上,人们可以透过下方的结构看到30街流动的交通,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体验。 意义和启发
作为复兴曼哈顿西部地区的重要一环,高线已经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特色,并成为刺激投资的有力催化剂。2005年,该市对高线周围的区域进行了
重新划分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和保护原有的街区特点。重新分区措施和高线公园的成功帮助该区域成为纽约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街区。在过去的十
年中人口增长率超过60%。自2006年起,高线周围新许可的建筑项目成倍增长,至少已经开启了29个重要发展项目(其中19个已经建成,其余10个
正在建设当中)。这些项目带来了超过2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和12000个就业机会。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新馆项目已经启动,该新馆将
成为高线南端的重要文化据点。高线公园采用形象化的设计,并与当地的具体条件相契合—这种坚持本真的态度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并启发其他城市探索复制该模式的可行性。
鸟瞰图(南向):高线一期于2009年6月开放,二期于2011年6月开放。公园开放时正值夏天,30街迎来了一座临时啤酒花园和溜冰场。 切尔西灌木丛:人们从切尔西草地的草原式景观向北行走会来到由开花灌木和小树构成的茂密植被区,这是高线公园二期工程的起始段(位于20街
和22街中间)。 径向长椅:高线在29街开始形成一条向哈德逊河延伸的柔和的长弧线,成为公园与西侧铁路站场之间的过渡区域。道路沿线设有一排长长的木质
长凳。 23街草坪:高线公园北端的高架草坪将人们往上“抬升”几英尺,东部可以看到布鲁克林区,西部可以看到哈德逊河及新泽西的景观。 公共艺术空间:2009年成立的高线艺术组织呈现了一系列了艺术元素,如展览、表演、影视、广告牌植入等。图片展示的是Sarah Sze创作的艺术
装置“静物与风景”(生境模型)。 林地立交桥:沿线各眺望点构成道路的枝丫,引人驻足停留,欣赏下方的绿色植物和远方的城市。 林地立交桥鸟瞰图:一条金属走道高于高线公园路面八英尺,地被植物如地毯般铺在下方起伏的地面上,同时参观者登上高高的走道与漆树和
玉兰树的树冠亲密接触。 26街观景台:位于26街的观景台带来开阔的城市视野,同时唤起人们对于高线公园旁广告牌的记忆。 野花种植区:在简洁的直线步道沿线,野花在原铁路轨道的缝隙中肆意生长;人们可以享受伸向城市的绿色轴线的天然之美。 23街草坪和阶梯式坐席:该区域两侧多出的面积被用来打造紧凑的空间;用再生柚木制成的阶梯式坐席锚固在4900平方英尺草坪的南端。 林地立交桥:一条金属走道高于高线公园路面八英尺,地被植物如地毯般铺在下方起伏的地面上,同时参观者登上高高的走道与漆树和玉兰树
的树冠亲密接触。 30街缺口区域和观景平台:靠近二期工程北部终点处的混凝土甲板被移除,露出了牢固的高线钢筋构架。 立交桥下的绿植景观:高架沿线的植物图景不断变幻。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丰富色彩、纹理变化酬谢每一位多次来此参观的人们。 绿植:轨道缝隙中野花在不同的时节盛开(从一月下旬持续到十一月中旬),带来了变化多端的景致。高线公园沿线种植了种类繁多的植物,
为昆虫和鸟类创造了理想的栖息地,并为参观者带来丰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