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okjut 于 2014-5-27 17:30 编辑
很长,但是觉得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不喜欢这么复杂的内容看看图片也行~
无论是弗兰西斯·卡迪纳尔·斯贝尔曼(Francis Cardinal Spellman)十分喜爱的那些穆德哈尔(Mudejar)瓷砖,还是罗恩·阿拉德(Ron Arad)用数圈拱形钢条建造的一座价值超过一百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25万)的巨大雕塑,都只不过是那些反差强烈又勾魂摄魄的景观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设计,现在可以在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与51街(51st Street)间那栋维拉德大宅(Villard Houses)中的几处典雅场馆内看到。这里曾是“城市中心”(Urban Center,纽约建筑学联盟——译注)的大本营。下个月,这里将作为基普斯湾室内装修展(Kips Bay Decorator Show House)的举办地。
该样板间展览会自1973年首次举办以来,已为“基普湾男孩女孩俱乐部”(Kips Bay Boys & Girls Club)筹集了1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的资金(或此机构每年运营成本的15%)。而使得这一切发生的场地,总在讲述一个不仅有关设计理念与奇思妙想,而且涉及这座城市的命运的故事。起初那三十年,该展览的举办场所一成不变都是上东区的某栋联排别墅,那些年展览地点都很容易“得手”,因为许多待售房屋都死气沉沉地空置了很久。
但在过去十年中,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过热和旺势再起,策展人们寻找场地已经很艰难了。展览主席邦妮·威廉姆斯(Bunny Williams)说,那些在联排别墅业主当中占例越来越大的外国买家们,是一群对外借房产做慈善这种理念,看似迷惑不解(或不感兴趣)的人,哪怕他们很多人的房屋都处于空置状态。“他们就是想不通。”她说。
结果,近些年来,该展览的举办地总是在纽约市里四处辗转。某年春天,展览办在东66街(East 66th Street)Manhattan House公寓楼中那几套像一个模子切出来的四方公寓里;隔了一年,又出现在西区较远处的一栋带玻璃幕墙、看起来阴沉肃穆的新共管公寓楼中。
有一年,一位答应提供场地的开发商,在最后关头找到了一位买家,就把房屋收了回去,致使原本每年春天举办的展览被仓促取消(主办方后来想尽办法找了一栋房屋,让那次展会于6个月后开幕)。所以,当皇宫酒店(Palace Hotel)的新主人、也拥有这栋维拉德大宅的诺斯伍德投资公司(Northwood Investors)提出,要把51街的这个地方借给基普湾的时候,这其实是某种回报。
这栋维拉德大宅,位列曼哈顿最漂亮的地标式建筑之一,包括了六栋建于19世纪80年代初的联排别墅,由当时初出茅庐的建筑设计公司McKim, Mead & White仿照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式宫殿(palazzo)设计,耸立在麦迪逊大道旁,从50街一直延伸到51街。该楼群的开发商,一位到美国寻求财富时改信了基督教、得名亨利·维拉德(Henry Villard)的德国记者、铁路大亨兼废奴主义者,在那里住了不到一年时间。他刚刚适应这栋别墅的富丽堂皇,财务状况就露出了破绽,然后,他逃到了纽约州的杜波斯·费里村(Dobbs Ferry)。而他的梦想之屋,也成了他失败的标志,正如威廉姆斯·C·肖普辛(William C. Shopsin)和莫赛特·格拉泽·布罗德里克(Mosette Glaser Broderick)在1980年Viking出版社的《维拉德别墅:一座地标式建筑的生命历程》(The Villard Houses: Life Story of a Landmark)一书中提到的那样。
这栋房屋虽于1968年成为了地标建筑,却仍差点没熬过那个70年代。当时这座城市一头扎进衰退之中,于是,二战后逐步将这里收购下来的纽约市大主教管辖区(Archdiocese of New York),向哈利·赫尔姆斯利(Harry Helmsley)报出一份为期99年的租约。当时是1974年。经过6年的谈判,赫尔姆斯利获准拆除最东边的那几部分,来兴建他的宫殿,也就是那座“粗鄙而单调的大厦”,正如建筑批评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曾在《泰晤士报》中写的那样。那座高楼,现耸立于这栋维拉德豪宅的背后。虽然这座大厦毫无疑问是平庸难看的,但赫尔姆斯利所达成的复杂交易,让他得以开发自己的酒店,交换条件是,不仅要把这些联排别墅保留下来并恢复原貌,而且别墅中大部分非同寻常的内部装修也要保留。

克尔斯顿·凯利设计的一间起居室/办公室,有一面不规则形状的镜子。Bruce Buck for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