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lhy168 于 2014-3-11 20:37 编辑
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临安市博物馆位于临安市西区块,东与规划拟建的环西路相接,北邻临安至太湖源公路,西靠玲珑山,南为拟建的烈士公园,地理环境便捷优美。总用地约60亩(4公顷)。
临安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7445平方米,展厅区4100平方米、文物库房区1445平方米及技术办公区1900 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临安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征集任务书》。
2、临安市建设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2、临安市建设局提供的烈士公园设计方案文件。
4,《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三、设计宗旨:
(1)寓教于游: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区及市民学习休闲区。
(2)绿色生态: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玲珑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承前启后:注重从吴越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与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四、设计态度:
1.一座与文化对话的博物馆
“遗其形,尚其意”的设计策略一面对博大精深的吴越文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故本案不拘泥于对文化在特定形式上的阐述,而侧重营造一个适于与之对话的场所。
拙朴抽象的形体,曲折连续的院墙,扭转层叠的院落,围和出一个内省的场所,在这里人与展品,建筑与文化,现代与远古形成一种轻声对话的姿态。
2.一座与环境对话的博物馆
为了缓解建筑对自然山体的阻隔及对城市界面的视觉压迫,并减少对纪念碑的视觉干扰,我们将主体适度嵌入大地中,使得整个建筑看似从自然山体中生长出来一般,与玲珑山浑然一体。同时通过层层院落的组织,将自然山水引入建筑内部中来,使得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交相呼应。缘于上述态度的努力,设计中的难点转而成为了方案的亮点。
3.一座小中见大的博物馆
小中见大表达了我们面对自然环境,面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的姿态与气度。同时也是针对博物馆自身规模不大的特点采取的一种设计策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给每一个参观者。博物馆如吴越文化“史殿”被漫长岁月的风沙轻轻吹现的一角,深邃而幽远。
五、设计构思:
神秘向往追寻
——吴越“史殿”之一隅文明“宝库”之入口
设计从临安地域极具代表性的钱王砖石遗址中吸取灵感,将建筑体量纵横搭砌,形成了地下宫殿一隅被发掘出来的意象,隐喻了掩埋于山下的博大悠远的吴越文化历史,给人以神秘和向往的无穷想象。
在巍巍山脚的博物馆建筑,以坚实雕塑般的建筑体块组合寻求与自然山体的谐调与平衡,形成山脉的有机延续,建筑如探求吴越文明地下宝库的入口,引发人们对吴越历史文化的追寻。
从博大精深的吴越历史文化中吸取精髓,营造雍睿大气,深厚浓郁的人文历史氛围,建筑古朴典雅,简洁大气而不失个性,既能突出吴越文化特征,又兼具新颖、独特的现代气息,使之既是临安又是吴越的文明的殿堂,将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
六、场地与空间的策略:
(1)环境空间:位于临安市西区块,东与规划拟建的环西路相接,北邻临安至太湖源公路,西靠玲珑山,南为拟建的烈士公园,地理环境便捷优美。
(2基地空间:
在基地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纪念主轴,这就是:环西路—集散广场—民众广场—纪念广场,由民众广场联结成向上的烈士纪念空间轴、向北的博物馆探寻空间轴和向南的革命教育空间轴。
纪念碑、纪念馆、博物馆三者通过纪念主轴与文化辅轴的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主次分明,相得益彰,并与自然山体形成一个整体。在博物馆与纪念馆的形体处理上,暗含了阴阳、樵卯这一吴越文明特有的传统智慧,两者如同散落在主轴两侧的古器一般。
(3)建筑空间:
空间院落的形成来自建筑形体顺应基地内外两条轴线的轻轻扭转,自然而成。
参观者从民众广场,经过一段长长的廊道与院墙的引导,进入博物馆,成功地营造了从现实生活进入历史时空的序列,通过院落的组织,实现了环境一庭院一室内空间的层层递进。
七、平面布局与参观流线的策略
1、平面布局:
建筑与院落,室内外空间可交融流通,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性空间内外置换。
平面布局按传统内庭院式结合露天展示场地设置。
地下一层为技术层,以展品的整理、美工制作,库藏及研究工作和设备用房。报告厅及行政管理用房。通过内庭院、边庭的组织,有效地解决了技术办公用房的通风采光。
一至二层为陈列用房,展室平面。设计通过大开间整体方形柱网、尽量统一标准层高设置,为展览陈设提供了高适应性、高集成度的可能。
2、参观交通路线,大空间灵活隔断:
自上而下的公共流线组织强化了神秘探寻的主题,参观者在行进的过程中,慢慢远离尘世喧闹,逐渐沉浸到历史的氛围中来。
主楼梯,既作交通道路又作为敞开式休息空间。使参观人群在室内封闭空间漫长行走路线后转换到开放式庭院空间休息调整。同时具自然采光与外望玲珑山景观的交通空间也更人性化,这是适应地形布局上的又一特色。
展览流线平面环通:
区别于一般专题性博物馆的单一性,综合性博物馆的流线要有顺序性、灵活性及可选择性相结合。因此,水平交通路线以联廊环道为主。周边桥廊还可以俯视庭院展品,丰富观览视角的多样性。陈列室由大空间与专题性陈列室组合,大空间陈列根据布置灵活设置隔断。
八、交通分析与设计:
利用场地环西路,为主出入口,将人流、货流、车流作有序的规划,人流由环西路进入,步行至民众广场,然后进入博物馆二层自上而下参观。
货流主要通过环西路直接进入地下一层库房。
车流由环西路进入博物馆与纪念馆共设的地下公共停车场,内部工作人员及贵宾由环西路进入地下一层的技术、办公及贵宾接待空间,围绕博物馆设消防车道及回转场地。
九、建筑形体
博物馆之美,一是在于自身,一是在于其内部展品的珍贵,两者相得益彰。对于其内部的珍品来说,博物馆最好要处于“隐”的状态,要给参观者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博物馆作为文化的圣所,应该成为宁静沉默的具体化。这意味着:简约,明晰和统一。
建筑外墙以石材为主,辅以凹凸有致的机理,气质稳重大方,展现吴越文明精巧雅致的气质,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节能,安保方面的功能需求。
十、竖向设计:
(1)根据现有地形,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山地的标高关系,尽可能减少工程土方量。
(2)设置无障碍设施,室外通道均设盲道及残疾人坡道。
十一、预留发展
考虑到博物馆地可持续发展,在场馆东侧预留发展用地,以满足远期发展需求。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策略,博物馆就如吴越文化“史殿”被轻轻吹现的一角,成为探求吴越文明“宝库”的神秘入口,使人向往、追寻。
十二、绿化设计:
绿地植被及水体对建筑物的环境营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结合地势设置草坡、叠水,在光明庭院的空间营造中,积极探索了立体绿化及水景观的的配置与深入,从而通过带给观者绿色惬意的愉悦,活化展览环境,并借此体验文明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