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视觉空间”中国设计高峰论坛在苏州举行,这是吕永中在其中的演讲实录。
来过苏州很多次,我对苏州其实还是有很深的感觉。现在谈到中国,我觉得无非是把水土接上。原来我们飘的比较远,飘到国外或者其它地方去,但是如果我们接到这个地气上的话,可能就已经很中国了。
半木创始人吕永中做主题演讲
这几年间,我差不多花了十年来想一些问题。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盛唐,或者说我们荒废的那个时代,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基于当下的情况去重新思考,我们未来该怎么走?简单来说,比如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都是东方的一个地方,当我们有足够信心的时候,我们会直接把日本拿过来。但是如果,台湾可能相对我们大陆来说,我们有没有撤离?没有撤离。所以,它所呈现的创造方式,我觉得有别于我们大陆。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在断掉的情况下重新思考我们有什么可能性或者说有什么空间可以去尝试?这就是说我并不深究所谓纯正的中国是什么,而是说能不能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去创造出另外一种可能?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设计师的工作。原来设计师的工作可能是创造,造物或者其它。但我觉得,其实我们还可以做一件事,就是我们可以去做翻译,更或者我们做链接转换。只要本身美的东西,我们能不能把它好好的拼一拼、看一看、摸一摸,把它呈现出来?这就是这两年间我努力会去往这方面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古代中国有着敬天、畏天、倚天这些词,我小时候也学到过这六个字。但是,经过好多年以后,自己对这些字又有了新的理解。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所谓造物。设计师是一个造物的工作,我们在创造一些东西,而这个物跟我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我发现中国有个独特的理解,西方的、现代的更多的是把它们当做是为我们所用的一个工具或者一个物品,很多问题也随之产生。而我们对待物的传统方式,可能更多的是看到它人化的一个东西。相对于有人说产品,我更愿意说是物品,来表达我的一个想法。
半木
我差不多花了六年多做半木,从最初的一点点想法到现在,最早这个字是我想的。木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材料,因为这个材料代表了一种自然、一种生命,可能是为了不用石头,我现在不用石头,我用别的。“木”是我进入对待人跟材料之间的一个平台,“半”字其实是一个不极端的方式或者说是一个控制的方式,实际上原来我们批判的中庸,未必是一个坏事。我们谈未来的和谐,实际上谈的是一种关系。所以,我想“半”字可能隐隐约约带着某种处理事物的本身,人与自然的一种东方式的理解。虽然,我们可以用西方的所谓的环保等很多方式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但是,东方对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物的关系的处理也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几个字赋予它一个意义,就是木更聪慧。有人说,“半木”是不是有一点点木,有点木的意思是不是有点呆?那我觉得是对的,它有一点点呆。但苏州人有的时候看上去有一点点呆,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取半舍满”是我的一个价值态度。
笛香
下面则是对一些我们经常会忽略的一些状态,特别是都市里经常忽略的一些状态来做的一些简单说明。第一个是“时间”。如今的人们每天都忙于很多的事情,现代主义是以效率为前提。现代工业的基础条件也是效率。所有的标准化、量化、产量、批量,都是以效率为前提,实际上它是没有时间的。在古代,其实时间对于个体而言是特别重要的,这也导致了我设计出了这个笛香。实际上是很现代的一个东西,一个管子给一刀,一根香在里面燃烧,香会缩短,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从每一个孔里冒出来。没有任何传统的制式,也就是说香其实不重要,而关注烟从一个个孔里面冒出的这一瞬间的时间,使自我感悟到这短短时间而忘掉别的事情,这些往往来的更重要。
八音盒
第二个是声音。我制作了一个八音盒来测试这些声音能不能用一些方式、用一些造型语言把它转换出来。八音盒的主体是一块木头,常说石头会唱歌,在我看来,木头也能唱歌,也可以用它的语言表达。一个微微向下挖的一个造型能使它的木纹发生变化。木头与工业材料不同,它天然的纹理使得当它螺旋下去的时候,纹路就展开了,而声音也便能从里面传出来。
移动的屋子
第三个则是关于我们周围的很多因素,也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启发点。关于光阴,有些时候虚度一下也是很重要的。有一个还尚未造成的案子,差不多五年前,当时我走访位于安徽的一个贫困县——金寨。有业主问我能否在那边的一个湖里的岛上造一个会所,接着我随同他一起去考察了小岛,去后发现此岛不能建造。业主告知说共有八十几个岛,如果要造就全部拿下。晚上我在安徽的小旅馆里就画了这么一张图,第二天我就跟业主建议不能在这岛上造。因为,造这个会所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上海的朋友去虚度两天光阴,本质并不是要去体会我有多大的房子或是怎么样。既然这样,我们就造成这么一片舟,这个像船坞一样的东西靠到岸边,但它不需要去什么地方。通常船是要有目的的,到什么地方去,变成了一种赶路的方式,而且湖面很安静,只要是个飘的屋子,就不需要外界动力。
家具
有一次我们乘船,村支书带着我们到这个湖上去,马达声音很厉害。而当马达声音停止的时候,我感觉我更舒服,所以我说不需要动力,只需要太阳能板在这个顶上提供一些光就足够了,这个船坞最后还是没有造。回来以后,我就设计了一套家具,一片木头下面有一个钢板。钢本身是比较坚硬的,但我把它处理成比较柔软的。因为,我觉得中国就像水一样,看上去很安静,但是它很有力量。另外,我采用了一些环保的结构方式,这个木板有些略微的拱,其实我觉得形式里面就藏了很多内容,不一定说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主题。这样的比例、结构、细节、关系,本身就是内容本身,就像中国书法一样。我觉得,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最高境界的一个艺术,非常简练的线条,在时空当中游走,表现个人情感与对外部世界的关照高度浓缩,所以有些时候我比较重视这些单独的关系。
篆书椅
接下来一个是我最早的一个设计,我觉得是比较幼稚的设计,是差不多六年前,关于一把椅子的设计。我是同济大学毕业的,留校后,我在同济大学当老师,据我了解同济大学是包豪斯的那套体系,所以它非常理性去对待工业美学。比如说他们做一个设计,他们为了效率、为了运输的方便,他们会把所有的物体都当做是不脱离人性的一个画面、一个内容来对待。那么我想,其实这些器物可以让它在形的微妙变化上去体现力的关系,就如同书法。从正面看起来,我用了篆书的一笔把它写下来,而在这笔里面,起头的地方稍微顿一顿,快速下来之后,弯折的地方强调一下,这个强调也是根据力的结构本身所需要的力来的。最后这把椅子其实很简单,感觉有点生命在走,所以后来被练瑜伽的人相中,买去了瑜伽馆,他说这把椅子的造型像一个人在练瑜伽。所以我们不需要很多东西,因为我们控制了一些东西,赋予了它更大的空间,这也是我对“半”的一个理解。当你控制一点,恰到好处的一点,并且有所指引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参与它的互动。而这一点正是当代艺术所提倡的人的尊严与人的互动性。
屏风
我利用同样的方法做了一个屏风。其实,这里面可能没有特别多的所谓的中国的格子。因为我觉得格子或者窗花格,最重要的是给我的一种状态。就是人不要直接看到,要拿东西来挡一挡,让光影能通过,风也能通过。我认为,相对于实体,虚空的部分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当我们关注这些虚的部分以后,我们会变的很自由。
另外还有一个是跟年纪有关的,是记忆。我经常去一些离这儿不远的安徽的老村庄,我喜欢摄影,每次去都会拍些照片。我在上海做过一个摄影展,很多人看过照片后,都问我说为什么里面没人?我反问他们,这不是人么?这些骨架、结构、方式、比例,不都是人的意志浓缩进去的么。所以,我说我喜欢这样的一个状态。
博古架
回来后,我做了这个博古架子。从正面看上去方方正正的,像格子一样。格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规矩,我们儒家里面谈的规矩。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规矩。规矩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用了格子来代表所谓的规矩。但是,如果是一个德国的设计的话,也许这样就可以了,但我稍微做了一点点变化。中间这三根像屏风一样的,是非常严格的,那么把它们互相打通,就可以随着你不同的视角变化来呈现出一个变化,一个很标准的变化。所以我通过很多器物来传达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喜好。比如这些家具,英国的罗飞特尔家族的人就会喜欢,他们觉得这个非常简约,这是西方的,但是又带有一点东方的感觉。同样的徽州系列的浴柜,我把这个用到桌子和椅子上,这个桌子形状也是方方的。那么对于这套徽州系列,我想它可以响应当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外面的方带着里面的一点圆,让我想起一个形容词叫自圆形方,外面呈现的是方的形状,方代表着有规矩,但里面还是有些圆润的地方,圆代表着思维。大家仔细的可以看到在这个角,从横梁到竖的使了一刀,到底部回了一笔。就像中国的书法一样要回一下,跟书卷的案几有一点相似,这个气最后要流回来,要把它停住。因为这个浴柜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它很容易发展。
桌子
这里我说的一些控制,所以它得到一些更大的空间,根据这样的原型,我把它设计成了一张大的书桌,这边是桌子,那边有抽屉可以利用空间。如今的时代,网络很发达、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存储空间,所以在办公方面,我减少了柜子的数量。
直角式平面柜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平衡,我觉得平衡就像秤砣一样,是由于力跟多方面的关系造成的。不一定需要完全对称的方式,所以用一个看上去平衡的状态,但其实它是不对称的。旁边一个柜子,上面有一个,我把它叫做直角式平面柜,等于一个箱子落在了台子上面。外面看上去特别的简单,但打开来以后,里面还是很丰富的。就像中国人,其实有一方田地,挺闷骚的,外面看起来很和谐、很简单,但里面其实有丰富的内涵。这个拉手也是我特别设计的,是个铜件,一根线、一个圆的,圆的凹进去的地方我觉得是一个洞,好像带着提示,可以进去,然后拉出这个头就出来了。当然它也不乏装饰性,实际上我更希望从工人的角度、使用的角度,再融合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进去。
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是我最近做的一个设计,对我来说,家具也好、空间也好,它们都只是一个载体,只是表达我对当下的社会、人的看法一个工具,就像作家用文字来表达他的思想一样,我觉得我们设计师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器物,用我们的设计来表达一些看法。不管在何地都有那么一方天地,这个天地不需要大,所以两袖清风面积只有差不多一个平方,很矮。后来我在北京做展览,洪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反腐利器,现在每个领导都需要有一个放在那,这边一个就像禅塌一样。此外,这次我尝试把服装中的风衣融入到家具里面。有时候我们设计家具,不要老困在自己里面走不出来,更应该借鉴服装,借鉴其他的行业,让它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下面那个空间,我是留给宠物的,人可以坐上面,下面是留给宠物的一个空间。我曾经帮万科做过一个关于水泥的可能性的设计,我当时就想,我们这个楼房一盖,下面水泥一浇,通常我们觉得这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原来生长在这,只需要一点空间就能生存的蚂蚁来说,它就是灭顶之灾。所以假如说我们利用地下空间的某种方式,让它们同样可以生存的话,我觉得这样会更好。另一个五行的案,它从地上起来非常简约,这么一个薄弱的木头,上面踩两个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因为设计让它的边变的很薄,让人有一种非常纤细、柔软的感觉,但是它的力度是非常大的。我喜欢东方人对于这样的一个表达方式。
罗汉榻
这是今年刚推出的一个罗汉塌,有点古法的做法,基本上还是一个古形的玻璃底座,上面用的是羊毛面料,通常我们采用的都是木头。另外很多比例的线条都是经过特别仔细研究的,我往往觉得,本身的比例关系,对中式来说特别难,但是又特别有意义。
最近发生一件事是在一家酒店公司,他大概拷贝了我几十个家具放在特别重要的地方,有人把照片拍给我,我当时乐了。第一个乐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东西还不太豪华,就像我的那个博古架,方方的,很逻辑关系,但像这种微妙的曲线,这个曲度放在什么位置,都是很重要的。我后来跟他们的一个人讨论,我说王羲之写这个兰亭序不过就是用支毛笔蘸点墨写写,换成我们,如果我们也拿一支毛笔蘸点墨我觉得不容易,除非你写十年写的都差不多样子,其实东方的很多东西也有这个味道在里面。第二个就是,如果这个老板觉得这家具没用的话,我也佩服他。果然过两天这个老板一看怎么会这么样子的家具等等,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既然今天在苏州,我就谈下苏州给我的感觉,前面的是徽州这么一个状态,徽商从商以后闯南走北,有了钱光宗耀祖,重文兴教。先是重文兴教,后是光宗耀祖。我感觉它的气魄或是其它方面,都有很多北方的调在里面。历史会不断重复,现在我们也差不多。对于苏州,我觉得吴侬软语特别有内容。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东西融在它里面,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我一笔一版的画出来的,因为我觉得电脑会给我很大的限制,除非哪天电脑跟我们手工完全融在一起。手工的话,在处理每个弧度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将你的一种感性、直觉融入在这里面。比方说这条线,微微有点弧度,好像人坐上去能把它压弯,那么这点弧度跟人的关系就不会这么硬了,它变成了一种相互的关系。关系存在我们生活的所有内容中,我觉得设计师在解决某种关系时,如果都能从这个联系的关系里去思考,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苏州椅
这是一个打样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一点点的线条,这微微的改变,使得整个造型充满了灵性。这把椅子看上去很纤细,很多人怀疑它能不能行。但实际上这把椅子很怪,瘦的人坐上去很舒服,胖的人也很喜欢这把椅子。因为这个扶手是不到前面的,所以给人一个足够的空间,左右移动没有问题,后面的靠腰也可以移,我认为腰很重要,由于经常加班劳累,很多中国人腰很有问题。所以从家具来说,第一个是坐边高度,如果坐边高度太高,它会压迫坐骨神经。第二个则是腰,再是背、脖子,最后是头,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一定要把舒适度考虑进去。为什么有些美国的椅子放到中国来以后坐着难受,因为你的脚是吊着的,西方人的小腿比中国人长,甚至长了五公分,所以才会感觉特别不舒服。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把这种差异性找出来,再把这种差异性介入到当代的使用状态。
苏州椅-背立面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椅子后面是立体的,我把它叫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力很长,人坐上面撑在扶手上把腿撩起来,椅子也不会塌。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文化的一种内容。前面两条腿是直的,后面两条是弯的。我觉得人的状态是比较谦恭的,如果我们不把它看成是一个椅子,把它想成我们的建筑,把它想成一个人的状态的话,他就能感觉出来。
另外一个我近期做的一个案子,是一个坐落在半山半岛的三亚的艺术家村落。我盗用了上海一个作家孙家栋的小说,将它命题为信使之函,共做了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是给艺术家的,他们当时想这个村落全给艺术家,因为三亚气候比较好,北方的艺术家都会去。后来我建议他们别全给艺术家,可以一个是艺术家,另外一个是生活艺术家。他也可以是艺术家,可以是作家,可以是鉴赏家,又或者其他。我觉得这两种不同的人在一起会很好玩,所以,这个信使之函是关于生活艺术家的。我们很少有写信的这种经历了,通常都是上网。那我们可不可以在这个地方设计一张桌子,或者一个空间,让这个地方促使人去写一封东西。如果写下一些东西,哪怕是一首诗,一篇小说在这里,这房子的价值就会很高。如果毛泽东在这里写过点什么,那价值肯定还要大,所以也要经常去考量人文价值。
信使之涵
其中有一部分空间有三层楼高。在一楼,我跟建筑师推敲光,由于三亚接近赤道,光线垂直照射,就像钟摆一样,而摆动的时候会扫到这个桌子。我就有一个设想,我说我们要测算一下时刻,找出这个位置在中午的具体时间。因为我觉得,时间的痕迹可以在三亚充分的去展现,所以后来设计了这张桌子。这个桌子是一个个人的角落,从个人的角度我觉得桌子不需要太大。它就是个角落空间,实际上在我们空间里面存在非常多的角落空间值得我们去思考。有一天我和一个作家聊天,他跟我说,现在的客厅都是占地很大的沙发、电视和餐桌,当朋友们走后一个人做到沙发上很孤独。可不可以有这么一个角落,放这么一张桌子,就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安静地看个书或者写封信?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后面一个人的状态。
前面有个围边,围边围起来就是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很安逸。下面稍微挡一下,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圆润。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角落,角落空间如果很硬的话,从使用上来说很没有安全感。苏州有很多园林,我认为,园林、游园是关于时空的转换,时间与空间的不停的转换,它们两个是不分的。而现在很多西方的东西是把时间和空间割裂来看的,我觉得当时间和空间回归到一个点上的时候,就真正达到了一个有关东方的命题。
光影变化
我五年前在上海和苏州边上找了一个老仓库,这个仓库前面有小菜场,进去没有一个人,我觉得需要一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在这个角落里让我们暂时遗忘了上海这个都市。这个有着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两边是七十公分厚的砖墙,时间的痕迹很清晰,我就把它当成一个园林来做。从门口进来的时候是一个黑黑的长通道,进来以后有四个象亭子一样的玻璃亭。中间有个开阔地,可以在里面迷失。做这个方案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拿不定主意,然后我把这个平面图拿给我五岁的女儿看,问她这是什么,她给的我两个字,让我坚定了下去,她说这是“迷宫”。其实是我一直想找的一个感觉,但是我不清楚我到底要找什么?有时候小孩子最纯真的东西反而涉及到了最本质的东西。穿过阴暗的走廊,上面脸盆架一样的东西会开始慢慢转动,墙面的影子会不断的变化。后来很多人在这住了很长的时间。老的砖墙比较斑驳,上面的梁基本上都是老木头拆下来的,差不多有六年过去了,现在依然还是这个状态。
第二个事是去年在无锡做的一个小展览,由于我一直在上海,所以我想回到江南来了解人们对这些家具是怎样的看法。因为很多事物一旦离开了它原来的环境后,会被赋予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的理解正是我希望的一种状态。到了无锡后,无锡当地很多人说这个东西很上海,而我在上海的时候他们说我很中国。
下面有几个小案子是关于空间的。因为我觉得不管是空间、家具或者我们的造物,本质上都是在建构空间,宇宙大爆炸也正就是空间。所以,一直来我用建构的关系、空间的关系,并以这么一个关系去思考,来对待我们所有的造物。比方说我有时一直都很焦虑纠结的事情是,上帝给我创造出三个支点是最稳定的,但我们的桌子全是四条腿。这可能是上帝开了个玩笑,一定要我们麻烦一番来取得四条腿的平衡。原来我的工作室在莫干山路,也是一个厂房,我当时是希望大。所以,我就把它做的很大,也没考虑到空调,结果使得我和所有的员工在冬天一直穿着棉袄,最后棉袄也没办法,我们就用电热炉。
水墨江南
后来帮朋友做空间的时候,我就想不能再这样了,它是一个高空间,高空间肯定要做二层,我用建构的方式,找到下面梁的位置,用梁结构给它搭起来。这样,它就有两个部门,一个销售部,一个研发部。因为它是做服装的,两个部门需要分开,我就依据当中把它一分为二。当中做了点水,为什么做当中呢?因为两边采光很好,属阳,当中属阴,有水就可以做倒影,所以当中隔了个水。水旁边做了像水箱一样的房子,这是一层。再用一些格栅把它隔一下,这是二层。上面做点屋架,我觉得小公司在同一屋檐下最好,不需要很大,不需要一定要变成上市公司的感觉。我也曾帮很多大集团,像欧莱雅,做过一些大的办公室,但我觉得这没必要,因为它人数有限,做完了就是这个样子,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
另外一个是关于光的,一个在上海的保江路的方太的企业会馆。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好多年间,也曾经跟很多浙江的企业合作过。但我发现中国的企业,在那些年代都特别焦虑、特别纠结。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拒绝和他们合作,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我无法跟他们沟通。若干年后,方太又来找我谈他们的品牌、他们品牌的定位以及他们的一些问题,他们想在上海做一个旗舰店,想改变上海人对中国企业或者说对浙江企业的看法。我觉得很对,中国人一定要做些事来改变中国人对中国人自己的看法,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所以,后来做了这么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从商业各方面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他的品牌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使得他跟他的竞争对手拉开一个很大的档次,并且就是通过这个项目,他找到了他想找到的人。我觉得通过一个项目把品牌上到一个高度,实际上这是一个商业空间,而这个空间也最终服务于我们的一个核心目的。
光的舞台
有些时候,风水也挺好玩的。了解上海的人都应该很知道,保江路这个地段非常好,但是这个房子前两界租下来生意一直冷冷清清的。别人都说这房子风水不好,但我觉得很好,我觉得风水是他们做坏了。房子老板问我怎么办,我说了四个字,“掷地有声”,就是改变。有些时候一些企业为了省钱,我就建议把它扭过来。因为这是一个平面,这是一个侧面,就当中转了一下,扭了一下,而就是这稍微转一转,扭一扭,灵动一点,它就会不一样。而下面我建议把它做深,企业是追求光明的。所以,要跟我的想法一样,也是很难的,在中国做一个高端的品牌是个很艰巨的任务,我说就利用光来表现你的精神。有些时候设计就是设一个计,让业主跟着你走,只要这个圈画圆了,进去了就跑不出来,所以前提就是要我们把圈画圆了,不管它怎么样。第二个就是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光的舞台,为什么呢?很多地方做电器,像厨电或者厨房,电器放进去,也没有人,做一堆不锈钢的东西在那,冷冰冰的,像停尸房一样的。我说这不行,一定要有互动。这次我做了次导演,然后还给它拍了段视频,叫一个火的舞蹈,因为我觉得厨电要把这营造生活溢出去,这样老百姓才能参与。如果没有老百姓参与的话,那就还是停尸房了,所以这个舞蹈在变动。而这种变动的舞蹈并不是欧洲人的那种很热烈的舞蹈,而是一种有着太极般缓慢的中国舞蹈。
其中有个空间,就上文角落的三角形空间,那个地方很老,就是两个方块用三角形转换,那个地方我把它做空,因为这个面正好朝南的,一定会有阳光进来,所以经常会光进来通过这个空间的转换变成一个离子状的东西洒在身上,给人一个空间的体验感,其它的部位就很简单。第二个是桌面,我说把它挂在墙上的艺术是最高级的,就像我们的绘画一样。所以只要有光,光就会从后面慢慢渗出来,那个光是什么呢?科技之光,藏在后面,慢慢渗出来。我一直觉得,科技与人的关系,我们常说,科技以人为本,其实科技可以藏在人的后面。我们的手是有科技的,我也看不到科技。还有一个关于花园的设施,我觉得是自然,因为徐家汇那个地方都是花园。所以我想把外面的引进来,楼梯是很窄的,那我就做了个镜面,所以感觉是从一个花丛当中上去的。三楼做了一个VIP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我想回到一点点上海的调,其实墙面、地面都是很简单的。
素餐厅
这一个是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个案子,是一个在豫园路的素餐厅。豫园路在上海市一个老的风貌保护区,但若干年前被政府毁的一塌糊涂。豫园路里有很多大宅子。这个老板是老上海人,老板原来自己做的设计,做的挺好,他在法国收了很多装饰主义的东西,所以很多做的多米会,这个房子被他拿下来后,他觉得这个房子他自己没法干,就找我盖这栋房子。一楼里有个院,我们做了一个设想,豫园这房子通常上面都有一些柱子,但就这一层没柱子。那我从生意的角度建议,把它做空一点、做大一点。素餐厅跟其它餐厅不一样,很多人在里面喝酒,他是感觉山雾重重这么一个状态,所以它的人均消费不像那个大圆桌,它只要一间间小房间,很安静就可以。但是我觉得,光是小房间气场又不够强大。它的价位可以抬的很高吗?基本人均600块钱的这么一个素食馆。
素餐厅-大厅
所以我建议下面做一个大厅,这个大厅不指望每年能收入多少,就像宾馆的总统套一样,不在乎收入多少,但是顾客进来看到以后,他们心里的价位会不断的往上升。所以,价格这个事是没有绝对的,全是人自己心里想的。二楼是厨房和一些小包间。因为这房子里全是大大小小的柱子,那我就设了几块挡板,像窗子打开一样。我想把它做成一个书院,我不想用太隆重的文化的方式去做一个素餐厅。我觉得就是在里面看看书,其实修身养性,就是我们健康的最高标准。所以你可以看看书,会会朋友,吃吃素菜,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另外也做了点灯火阑珊的感觉,把窗槛的面积缩小以后就把繁杂的城市遮挡了,其实外面很嘈杂。而且这个地方有一棵树,通过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这棵树,感觉好像在大雨林里似的。进去的一个门厅也很小,就像上海的楼房一样,都是那种城市肌理,在这个里面去呈现。我把一楼、三楼打了一个洞。可以一直通到三楼,从上面有个光下来,我要把一二三楼串在一起。所以,光还是很重要。
素餐厅-窗户
这就是那个大的空间,有一点点小的景,看出去窗就是这样的。原来这个地方有很多很不规则的柱子。我就依着这个势,沿着它的曲线走一走,就像大家看看我们中国的砚台的那种感觉。平面过去再微微的凹下去,我觉得这种流的感觉挺有意思,所以就相当于一个院。我用了一点点竖条格子,格子里面稍微有点变,它有的地方可以放书,有的地方作为屏风,同时作为一个肌理在里面控制一下氛围。
最后,我觉得合理的结构当中藏着这些美学的东西,还是我比较坚持着尝试去理出这些关系来?当你理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清楚的时候,它自然会呈现一个美的状态。第二个是我对创意的一个理解,现在这两年都谈创意。我觉得创意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创意是我们找到这些差异,把差异通过设计转换出来,呈现不一样的结构,然后看上去很有创意。第三个是,设计是性格的影子。这是我六年前写的一句话,实际上每一个设计师最后呈现的东西是我们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一个感应。
现场满座
这段时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设计这个行业还不被很多其它行业所认同或者说尊重?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永远没有做回我们自己,我们永远没有自己的态度、观点,永远都是随着别人去走。所以当你没有用你的DNA,态度进行的时候,当然是无法被尊重的,包括中国设计。那么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最重要的是修炼,当你修炼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它一定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东西。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好,原来我们说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我觉得这话也不一定对,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把本土的经验,地区的经验升华、提炼,并转换成对世界文化有贡献的部分的时候,它就才有所谓的国际化。欧洲也一样,所有的大牌、奢侈品,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二手品商店看到它们的影子,所以他们也是一个地域文化提炼升华后,才变成对这个世界有影响的东西。实际上中国的路径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太特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