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海东 于 2013-11-25 09:37 编辑
饕餮纹 饕餮(tao tie)纹在我国早期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很常见的纹饰。而且,举凡作为礼仪之用的钾器,几乎都采用孽餮纹。有些国办研究家甚至把我国早期铜器时代定名为饕弩时代,认为我国早期铜器的时代是“以饕餮纹为象征,以鬼神为先,以人文为后的神圣王国时代。可见繁餮纹在当时的意义之重大,它决不是随意的点缀,而是有关政教的标志,甚至有着图腾的意味。 在古代的文字记录中,攀餮是被尧流放的四凶之一,它贪食、强横。而流放的目的在于以凶御凶,让这四凶去抵御螭魅之灾。历代相传,人们把攀餮幻想为睁着眼、张着嘴的凶物,从此,它就以比种面貌出现。铜器上,特别是铜器中的礼器多饰举餮纹,想来一是为祭祀鬼神,二来也是求佑与去邪的双重愿望。 饕餮纹取材于虫、箪、鸟、兽等各种现实动物,选择它们特殊性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使其浑然下体,塑成一个抵御屮川妖怪的鬼神形象。比如一个混合体的饕餮纹,可以有虎的头、象的耳、牛的目、鸟的爪羽、鱼的鳍、蛇的身。因为商周人不善幻想,这些拼凑都是写实的,但写实中又都经搏了变化,有强调、有夸张、有简化,体现出人们精心的构思。
在这些拼凑中,饕餮纹是以颜面为主纹的,简单的也仅有颜面,左右相对称;足、身、尾为副纹,雷织为地纹。完备的主纹是由冠、鼻、离、眉、角、耳、口等组成;不完备的,则或缺一二,但目纹却是必备的,无论怎样简化、变形、分解,都决少下了那一对瞪视眼睛。其中,冠饰代尊贵,角代表武力,目代表光芒和警剔,耳代表聆听,鼻代表辨别:牙代表攫取和凶恶,眉代表威武,足代表操纵,羽毛代表高了,鳍代表下潜,身躯代表活跃。另外,它的纹饰是以菱形额纹为中心,十字形为主干,身躯或为直线,或为曲缘,配置对称,神态庄严。
攀餮纹这个题材本是简单的,但在人们的匠心独运的构思中却变化多端,本是单纯的写实型,却演变为原始饕餮、粗壮饕餮、简略饕餮、变形饕餮、龙化饕餮、分解饕餮、兽形三条等等,且各具有不同的风格。
总之,饕繁纹的材料虽多,安排部妥贴适当,毫不勉强;内容涵半复杂,代表一种超越的神的境界;结构宏大,轮廓协调,风格生动,达到了图案的最高准则,因此,它在中国的装饰艺术上也具有莫大的启示与成就。 龙纹 龙是中国封建帝王的象征,被中回各朝奉为圣物。它是一种想象的神物,在先民们的构想中是山虫、鱼、鸟、兽,甚至人的局部状态来组合成的。它具有跨越时空瓶独特的精神气质,充满了神秘、深流、尊严和荣耀感。
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龙纹装饰,丰富多来,无论是平雕的;还是浮雕、半浮雕的龙,常因器物时代的不向、器物种类的不同'而形成迥然相异的风格与特征。 商末周初的上些蟠龙盘上的蟠龙纹,是以皤蛇作身,加上一个龙苗的饕餮纹,在有限的围盘内重复的旋转,这是龙的原始静态式。故宫博物院收藏购一件园形盘,内壁除饰有龙纹办矿逑馏诸色纹与乌纹,更显华美富丽。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多饰在盘、尊、触和个别武器上。纹饰布局主要有商种形式,一是以一条蟠龙为主,布满整个器物;二是龙与其它某种纹饰间隔排列,形成反复交替的式样。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龙饰不但有平雕的,而 且出现了半浮雕的和浮雕的龙。龙纹的形式与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这时的青钢器上常有一首二身的龙纹,龙首在颈的中心部位,作半凸起状,龙身向两侧或直线、或波形地伸出,奇诞奥秘。此期也常在器盖上饰以各种变异的龙纹,效果很好。颂壶腹部有相互纠结的无角龙纹;益则以一回首龙作鋈,以一长颈张由的龙作流,二龙前后呼应,独具匠心。 春秋时期,龙纹有了很大的变革,由商周的单纯、庄重、镇静而演进为繁复、精巧、活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