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亚洲,特别是中国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处
在全面崩溃的过程中。这种崩溃,是与大规
模的建筑建造同时发生的。不管愿不愿意,
这个城市结构、生活方式与建筑语言的崩
溃与瓦解的过程即是今天建筑学直接面对
的全部对象。让人感兴趣的是,不同时间不
同方向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并存。在这个特
殊时刻,城市问题比建筑的问题更加重要。
建筑学需要一种方式,把对建筑单体的关
注转向对城市结构重建的关注。对传统的
保持也不仅是为了传统,而是如何接续断
裂的时间,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重返真
实的城市生活和地方性环境。因此,建筑模
式,特别是对城市结构具有方向影响力的
大型城市建筑的模式研究,在今天具有特
殊的重要性。
清晰记得第一次去看宁波美术馆建馆
现场的情景。一座被这座城市抛弃的航运
大楼,它曾经是城市在上世纪7O、8O年代
的标志性建筑 是众多市民前往大都市上
海或普陀烧香的登船之地。典型的市中心
港口,处在一片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群边缘,
这块地在宁波入记忆中的地位应如上海人
心目中的外滩。让我心中震撼的是,一座建
筑被城市抛弃后的场景 江边串连成线的
浮码头空荡无人,但我仍能看见它曾经发
生,或可能发生的城市生活事件的可能性
与多样性。这些码头正在被拆除,我当时就
向甲方要求,这片码头应是未来美术馆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有关部分能按原状
予以保护。
最初的设想是对这座航运大楼做保护
性改造,它的大型候船空间正适合大型当
代艺术作品展出,发现这座建筑历经几次
装修改造,其全预制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
已难以满足今天的建筑抗震法规。为了保
持城市建筑模式的延续性,设计者提出象
保护古建筑一样对这座建筑落架重建,它
的内部空间结构被一柱不动的原样保持,
因为这些空间印象已经印刻在几代宁波人
建筑学报2606.1肭cH盯芒cn肿 脚呲
的记忆之中。
最终的实施方案是多种场所线索的混
合。通过沿城市干道的人口高台和沿江钢
木结构单纯体量,两个扁平长方形互相平
行,横卧江边,再次向甬江暗示和重构了码
头与船的语句结构。面向城市则暗示和重
建了传统中国城市院落与城市的结构。人
们进入美术馆,必须先经过一个人口坡道
曲折的高台院落。建筑沿街既无常见的广
场也无宏大台阶,这在整个设计和建造过
程中曾多有争议。而设计者的意图则在于
重建中国城市生活的仪式性。清晨,当人们
走上大院,走过穿越建筑的栈桥,走进建筑
二层的沿江长廊,在这个lOOm长,8m高,
6m宽的空间,一百扇高8m 的杉木板门同
时缓缓打开,甬江和阳光同时泻人,已断裂
的生活方式可能在这种仪式性的场所被重
建起来。
美术馆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它在垂直向
度上的两段式处理。双重性地暗示了中国
传统与当代城市功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下
段为“经济基础”。人口高台院落下内含可
停1 50辆汽车的车库,以满足未来爆炸性的
城市停车需要。主体建筑的下部青砖基座
中设有2000m 的开放展厅,可举办含艺术
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活动,以解决中国城市
大型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面对的问题,只有
建筑投入但缺乏后期运作与维护费用。二
层以上为“上层建筑”,布置各类纯艺术展
览空间。
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
记忆线索的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宁波
的建筑主材,而上部钢木材料则是船与港
口的建造主材。沿江青砖基座的洞窟直接
取材于敦煌片断,指出这里曾是宁波人去
普陀进香的出发之地。用一切当代语言对
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的兴趣,
阻止我只限于研究那些使作品具有可理解
性的习惯语言。这种活动把建筑语言的不
纯、正统建筑学的弃物、一切当下生活世界
建筑语言的直接解体等汇拢。建筑师虽然
正在创造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
形式是未决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
功能上、体验上、事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
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