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会馆 提名人:王明贤
提名理由:以砖的语言,建造了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住所,展示了建筑空间的魅力。
在疯狂的拜金主义浪潮中,清水会馆的出现是个奇迹。它既简单纯粹,又有很丰富的内容。通过对普通的、常见的砖这种材料的研究,营造出一种建筑的美。在秩序感很强的空间中加入生活,使房子变得更有趣。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对材质、对建筑、对空间有了新的认识。
建筑师简介: 董豫赣
董豫赣,1967年生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依次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因年幼淘学,家境贫寒,及长时方知书中天地之大之妙。然沉迷于专业,便无意于其他。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因无意参加取得学位必须的英语六级考试,未获博士学位。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专职为教师十二载,著有专著两本,分别为《极少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3月第一版,9月重印)、《文学将杀死建筑》(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第一版,11月重印);在《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辅业为建筑师二十载,盖房子三幢,分别为“水边宅”(1999年~2002年设计,2003年建成,位于河北遵化)、“祝宅”(2003年~20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北京)、“清水会馆”(2003年~20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北京)。“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作品简介:
“清水会馆”的设计与我当时同时展开的博士论文《动境·意境·化境》是相互交替的两件事情,一者为建筑意理的追究,一者为建筑意象的实现,一者为心,一者为手。至于心从中国山水里所察觉出的关于“对仗”的意理,相对于西方古典主义的“对称”,它将有能力对“不对称”进行评价——而“不对称”正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试图宣扬却无力评价的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规定的“反对为上”的意理标准,因为要求将差异性意象并置将直接导致“不对称”的结果,它所暗示的“因借”标准不但可以导向计成在《园冶》里的核心——借景,还以其“因借性”区别于建筑学传统的“自明性”,它不再将设计寄托在建筑本体上,而是要假借一切周遭景物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但因为手在当时对中国文人的核心——山水林木等景物的制作技术极度匮乏,使得心手不应,虽是设计了一系列可供对仗的空间——院子与建筑之间的大小、高低、狭阔、明暗,但它们毕竟难以满足文人关于对仗的“反对”标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没有从建筑中摆脱出来。但这一努力却被甲方敏感地洞察出来——他称之为变形的院落住宅——而导致变形的正是园林的力量。
此次关于建筑部分的试验依据却还是从“对仗”的“反对”标准里导出,既然“反对”要求上下两句诗句之间构成足够的差异——它就要求每一诗句的意境俱绝,以提供下句的立刻“反对”,这里所暗示的“片断独立性”就鼓励我将“行万里路”所收集的“意象”片断一一表达,而不必顾忌因为整体性而必须牺牲局部的以往学理,它们构成建筑中可以停留的转折部分,并且不同独立性之间的不断转折也使得行游运动充满偶然。
清水会馆
清水会馆平面图[填充实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