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麻扎村,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它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伊斯兰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意义。
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是北疆地区保留淳朴的维吾尔民俗的“最后的净土”,村内保存有大量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即使从屋顶走也可达到串门的目的。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都反映了个人的喜好。甚至从门窗的不同制作中,让人推测出房屋主人过去的职业、爱好或地位。在城市化的今天,这里高低错落、黄土夯就的民居应是一种维吾尔建筑遗产,应加以保护。但遗憾的是,很多房屋已坍塌废弃、就地翻新砖砌而失去了原有的古朴。
麻扎村傍河而建,依山势而拾阶而上。村中小路黄土连连,桑葡满沟,春天的4-5月和8、9月,嫩绿的桑枝、葡萄覆满小村,满是甜腻。最值得流连的是村中每户人家的小院、巷路。院落套院落,巷路接巷路,曲折蜿蜒,猛不丁,会误入“歧途”,进入废弃的死胡同。
麻扎村的人民使用维吾尔语交际,信仰伊斯兰教,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驴车代步。村中的维族人生活悠闲。农忙时可在葡萄架下看到他们弯腰挥坎土曼的身影,农闲时可见他们坷蹴在老桑树下、土屋门前闲聊的情景。假如恰好是礼拜时间,他们会扔下游人和闲聊的话题,迈步走入村中惟一的一座清真寺中,20分钟后,他们会再回来和你接着聊。村中的孩子现在比较顽皮,他们见多了来这里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他们见生人不再说“亚克西木斯孜”和“霍西”,而是改说“How are you”或“你好”、“再见”之类的。他们喜欢照相,将他们的大眼睛、黑头发充进游客的相机镜头里,并伴以鬼脸、伸舌头。老人们也喜欢照相。但要记住,一定叫他们写一张维文地址(他们不会写汉文),可将这维文地址贴于信封上连同照片一同寄回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的“阿不力孜”或“买买提”之类的被摄者,因为,这是一种相互尊重。
麻扎村民居建筑的艺术价值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一般都集中在宗教建筑中,麻扎村也不例外。民居是维吾尔族生活的基本环境空间,是家庭的基本单元,是一家人最稳定的朝夕相处的生活必需品。特别对于生活在干燥景观色彩单调的沙漠戈壁中的人来说,家居必须与这种恶劣环境形成对比,因此,维吾尔民居相比其它民族民居更重视室内色彩、室内装修、家俱与****用品、家居陈设与家居饰物的选择,即更具艺术性。因此,许多民居在壁龛设计、挂毡、天花彩画、室内柱廊、石膏饰件上各具特色与创意。是色彩纷呈的个人创作空间,其艺术价值非常高。另外,当地出土的文物,如舍利盒、彩陶、器皿等也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