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处、纳林河东岸荒漠中,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
【P1】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纪中期就已成为沙海中的孤城残址了,现在的黑城四周都是隔壁和沙漠,早已不适合人类居住,但这里却已成为具有极高考古价值的古迹和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当人们慕名来此游览,行至距古城10余里时就能望见高耸在古城西北角上的那座著名的白塔,在缥渺的浮云中时隐时现,神秘莫测。
据说,成吉思汗蒙古军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这里便逐渐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马克波罗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天堂。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破黑城后,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地区,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的近700年。
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两千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居延北线,就在黑城附近通过,因而黑城仍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至今城内还埋藏着丰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贵文书。近年来,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
而这个所谓的“古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成的遗址”,看上也已经是废墟一片了,除了几个仅剩的塔尖被铁栅栏圈起来以外,城墙四周的一些建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仍然有不少游客攀爬合影,仅靠工作人员用喇叭甚至直接用嗓子来喊,有些工作人员喊得嗓子都冒烟了,可攀爬的游客依然是络绎不绝,这也许是中国式旅游的悲哀!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建有一覆钵式喇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农田的残貌仍保持其轮廓。沙漠已经快将这里吞噬,黑城里面还埋藏有多少珍宝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它给人类带来的思考绝不应该仅仅是珍宝……城墙西北角顶部筑有5座佛塔,保存至今尤为珍贵,但同样面临风蚀坍塌的危险。
在当地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中,至今流传着一个有关这座古城与黑将军故事。黑将军曾是镇守黑城的的一位蒙古族将军,由于黑将军骁勇善战,不但晋升为将军,并深得皇帝欢心,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黑将军做哈敦(译意夫人)。后来,黑将军羽翼渐丰,权势强盛,竟然觊觎皇权,企图一统天下。皇帝便派大军攻城,并切断黑城的水源,被困的黑将军只能下令突围,并最终战死在怪树林。
现今在黑城遗址西北角城墙上可以看到一个可容骑驼者进出的洞口,相传就是当年黑将军突围的洞口;在黑城内偏西北的那个大坑,相传就是当年不曾出水却用来埋藏了全城财宝的那口深井;而被当地人称为“宝格德波日格”的那座高大沙岭,相传就是当年大军截水所筑的大坝。
黑城附近还分布着许多与它同时代的文化遗物。有成片的村落遗址,有独立的农舍,有佛教建筑。由于沙化,有不少房舍深埋沙中,有的近年来又从沙中暴露。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从沙包中清理发掘出一座新露头的庙宇,发现了一批彩塑佛像,是元代工匠们的杰作。
如今大部分高深的城墙,也已经被沙漠覆盖,只剩下大约不到1米左右的城墙顶部还露在外面,且已经风化很严重,因此,对于黑城遗址的有效保护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