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ww 发表于 2012-12-15 23:54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 ...
佛光寺(五台山)
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是唐时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正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修建者为愿诚和尚。
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位置在一个向西的山坡上,轴线采取东西向,寺院适应着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北部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侧和它对称的观音殿已不存在;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有正殿。
光寺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但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后代增添。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光寺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殿为适应内外槽的平面布局,在结构上以列柱和柱上的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架,再在柱上用斗拱、明乳袱、明袱和柱头枋等将这两圈柱架紧密联系,支持内外槽的天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内外空间,而在天花以上还有另一套承重结构;这样天花以下露明的构件——明乳袱,明袱和斗拱等,可充分地用来组织空间;外槽前部进深只一间,斗拱只出一跳,而外槽高度为进深的1.7倍,构成狭而高的空间。
但是内槽的结构比较复杂,在柱上用连续四跳斗拱承托明袱,明袱不直接与天花相连,而在袱上以斗拱构成透空的小空间,加上明袱的跨度大,在视觉上自地面至明袱底的高度比实际高度要大,加上天花与柱交接处向内收敛,更增加内槽的高度感,因此内外槽形成不同的两个空间;在左、右、后三面,同时还利用斗拱、柱头枋与墙结合,把内外槽完全隔绝,使内槽构成封闭的空间,更突出了内槽的地位。
五间内槽各安置一组佛像,而以中部三间为主。为突出佛像与各间的关系,各间柱上的四跳斗拱全用偷心造,没有横向的拱和枋,同时明袱又比天花下降一段距离,使内槽明确地分成五个小空间,而中部三间柱上四排斗拱和月梁,构成和谐的韵律,增加这三间的地位;至于每间高度的实际感觉,则由地面到天花,与进深成为一个正方形空间,在后部放置比例恰当的佛像,佛像的背光微微弯曲,与后柱上面拱的出跳和天花抹斜部分平行,这样处理使内槽的空间与佛像成为有机整体;大殿内外槽空间的构件尺度处理,也考虑与佛像的关系,如内外槽间的柱、枋与佛像的关系,恰能使佛像、背光收入视野内;佛像与柱高,而佛台低矮,无形中增大了佛像尺度;同时内外槽尺度及内槽与佛像的尺度比例,都助于突出佛像的地位;此外,内槽繁密的天花与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朴素的构件等形成恰当的对比;在整个大殿内部的艺术处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