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少年宫、图书馆
包头市 包头城市稀土高新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占地面积:52987平方米
建筑面积:52046平方米
设计/建成时间:2007年/2011年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曹晓昕,周萱,沈晓雷
摄影师:张广源
城市公共性的建筑表达
图书馆在国内由于历史的原因常常被简单定义为一个藏书和阅读的场所,这些传统观念的
根深蒂固,大量功能单一的有相对封闭的建筑应运而生,它们存在的基本意义就是完成课
外教学或者提供藏书、阅览的功能性空间,仅此而已。少年宫则是一个从前苏联舶来的具
有很强意识形态概念 建筑,有方向性地发掘和培育资赋优异的少数学生,从而达到培养优
秀人才的目的,它更像是义务制教育学校外以外的教育场所。
旧包头少年宫和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组典型的单一功能性的建筑,虽然从位置的几何上是关
联的,但是从建筑语言和空间关系上完全没有交流, 只是作为单独两栋建筑孤立的存在,
同时原有的设计也没有考虑提供更多 社会活动的可能性。不过,在这两栋建筑之间,有一
个宽近百米的城市绿化广场,人流量很大,实际上成为了少年宫和图书馆的延伸,为等
候、阅 读、休闲、交谈等进行各种不同活动的人提供了一个承载其活动的平台。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的发展,单一的建筑功能已经无法全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建筑师需要更多的站在社会学和城市的角度,为使用者各种潜在的行为活动进行复合的设
计。
新的包头少年宫和图书馆项目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作为一个建筑群,占地面积
和建筑面积都不大,甲方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实际上 也仅限于一些具体的使用功能,项目
基地中间有一条市政路穿过,将基地 人为的分成东西两个地块。如果简单的将少年宫和图
书馆布置在两个地块 里,各自深化设计,也许作为单体建筑本身可能是精彩的,新的建筑
会又一次成为独立而毫无交流的两栋房子。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搬迁以后基地的缩小,
老少年宫和图书馆之间那样的广场也没有了存在的可能,人们将彻底失去承载其活动的平
台,从而降低建筑的公共性,失去新建筑为城市注入活力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地踏勘、分析新区详规及周边道路交通情况后,我们认为基地中
间的规划道路对城市交通的贡献较小,如果改为限 制机动车通行的步行道路,加上两侧原
有建筑退线的宽度,则可在少年宫和图书馆之间形成一个面积较大并且积极的内向型的广
场空间,可以同时有效的串联起两栋建筑,这一点和老馆之间广场的作用非常类似。在设
计中,我们着意强调建筑的公共性及对城市的贡献,广场和建筑、广场和道 路、内部广
场和公共广场之间的界限柔化模糊使相互间的界面不断延续,公共空间和功能空间相互渗
透,产生大量流动的、有质量的公共空间和复合使用空间,从而为使用者的活动提供更多
承载的平台。
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内蒙古大草原的起伏延绵的特殊地貌特征,场地自东向西形成了四百余
米巨大的跃动曲线,整个建筑群就像从地面生长出来一样。图书馆和少年宫曲线型的退台
设计,最大程度地促进了使用者、 公共广场和建筑之间的互动。由室外延伸至室外的中庭
最大程度地导入阳光,开放式的楼梯和连廊以及延伸进两栋建筑内部的流线型绿化区域和
铺 装部分,增强了空间上的视觉连贯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戏剧感的模糊空间。新
的图书馆、少年宫的外立面运用了多种材料:石材、复合生态 板、铝型材和预嵌玻璃砖混
凝土挂板等,各种材料特征被高度地协调在同一个语境下,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整体性与交
融感。同时它们又彼此独立, 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图书馆集中式大空间少年宫多为单
元式小空间, 结合中央公共广场产生了不同的形式特征。对于少年宫来说,内部C型院落
与中心公共广场组成了一个环形交流空间,并且在环形的空间界面上通过不同高度、不同
色彩以及不同体块的造型进行视线引导,产生出适合儿童嬉戏游玩的各个平台。而中心广
场作为一个虚空间正好能衬托出图书馆的 体积感,站在中心广场之上,迎面而来的是图书
馆西侧主立面不同角度的 石材缓坡,它们以一种热情开放的姿态呈现着,向城市传递着强
烈的场域公共性。
从一个公共的小广场的开始构思,这种公共性不仅植入到了建筑形态本身,建筑室内空间
甚至标识指示也得以再设计上将公共性延续下去。这样想了,又这样做到了,这对于建筑
师就是最过瘾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