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思维空间
一、 原点:此时此地的我。
(1) 我的欲望
欲望的定义不难,因为欲望不是个人选择,欲望写在基因里,大多数人都一样,虽然在表达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质都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
(2) 我的理智
理智的作用之一是节制欲望。当我们的欲望满足或者虽然没有满足但是暂时可以不去想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觅食和交配之外的问题。把思维作为思考的对象,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思维有维度么?可否利用某种方式把思考放进一个框架中考虑,用几个维度给思维标记其坐标?因为我们的意识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思维就是世界。
二、 过去——未来:经典心理学的问题
这是思维的第一维度,我们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形成一个行为体系,并且根据对未来的期待和预测来决定现实的行为。从略长期的视角来看;
1、 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
把这个标题放进来的唯一原因是这样有助于完整一个体系。我在以上领域没有产生新的观点。只是有一个感触;人的弹性很强,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从灾变或者阴影中顽强恢复,特别是在一个相信恢复的文化中的时候。
2、 一个群体的过去和未来——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进化心理学所提供的,是一个思维的范式。或者说是一个模型。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几乎所有的生物行为。行为A的出现,是因为行为A相对于非A有生存和生殖优势,因此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A行为被逐渐写进了基因中。它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你会发现其实它没什么意义,像包治百病的良药一般。进化心理学利用结果来解释原因,而不是相反的方向。同时,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对生殖的影响来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合理的。
进化和信仰并不一定不兼容。当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原教旨的神创论有激烈的冲突,不过这两种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结合在一起。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相信神创,同时我倾向于使用进化心理学作为第一工具来解释一般的人类行为。
三、 部分——整体:对于思维主体的范畴的思考
1、 作为线性的部分和整体
(1) 《群》;最小的意识单位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本书是《群》,在豆瓣上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相关信息,且很显然台湾人对其喜爱程度超过大陆。强烈建议阅读。我以为这本书讨论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最小的意识——行为单位。在书中,该种海洋生物有无数个,也只有一个。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物种的全部经验和记忆,而他们的存储介质是自己的DNA。
从这个线索思考下去会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比方说,什么才是我们最小的意识单位,或者说,意识的层次。出于思维惯性的原因很容易得出最小的意识单位是一个人;很容易理解,我们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拥有大脑,而大脑是中央处理系统。在人之下不会有思考,在人之上的思考只是不同人之间的交流。
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下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是顺理成章,然而如果放弃已经形成的理论基础,换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也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我想用《电锯惊魂》来举一个例子。当你——这么残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你身上——当A先生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胶黏在了车座上,他必须从车座上起身去取车钥匙才有可能拯救自己和朋友们。A先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最佳选择是舍弃自己的皮肤来换来剩下的自己的存活。然而巨大的疼痛把A先生和他的朋友们送进了坟墓。
为什么会有疼痛出现?当然我们可以诉诸人体的设计,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皮肤的反抗——如果皮肤可以思考,有时它不太愿意牺牲自己去保全人体剩下的部分。
这个听起来不是那么令人信服,我们可以换一个例子。如果人是不可分割的思考整体,那么人的选择应该符合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让自己的一部分受益而另一部分承担巨大的损失。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受不住美食的诱惑,我们中的大多数个体都知道暴饮暴食对自身机能的损害,然而仍然服从于糖、盐和脂肪的诱惑。这种情况可以理解成为消化系统对其他系统的压迫。
癌细胞是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肿瘤把正常的其他部分的机体饿死,这种“自私”的行为并不符合一个整体的行为规范。
如果往上看,观察由多个人组成的集体时,也有有趣的发现。
在对群体行为进行理解时,不妨做出这样一个假设;任何一个可以思考的单位都以该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基础,同时其行为受到更大的单位的控制。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思考“什么是理性”的问题。
(2) 群体的进化心理学
假设“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物种,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我借用自己仍然是一个人的时候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要建立一个和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系统,我要和其他人建立互利互惠的联系。我要能够学习并且记住重要的信息,这样我可以有进步,当机体有了障碍之后立刻进行排除。
这套系统在一个物种中是如何进行应用的呢?首先是物质和信息交换系统——一个物种会在食物链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同时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在这一点上物种的行为往往是普通个体行为的简单放大,没有特别奇妙的变化。
互利关系——在个体间建立关系的方式在物种中依然成立。人类驯化了不少生物来为人类服务,比方说狗和马。哪怕是和各种细菌病毒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法律和社会规范是人类个体间交往的润滑剂,而自然法则是物种间交流的行为指南。有时在人类社会中会出现恶性行为——一个人杀死另外一个人。物种之间也可以有谋杀和战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类所灭绝的各种生物。
信息的学习和应用——这是迷人的一章。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其实我们和“群”中的海洋高级生物拥有类似的系统,我们也拥有基因记忆,虽然不能随时同步,但是运作方式却惊人的类似。
为什么我们会怕蛇和蜘蛛?也许我们的先人吃尽了这些动物的苦头,所以对它们的恐惧写进了基因里。为什么我们对于粪便有天然的厌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有营养的食物。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尸体?因为在几乎是任何一个时期,一具尸体都预示着同类的惨剧,警示我们附近有巨大的危险。我们遇到危险会大叫,会逃跑,这些都是镶嵌在基因里的深刻记忆。通过后天的不断社会化所获得的信息量和基因记忆比起来实在是九牛一毫。我们的基因记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叫做本能——像是一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和必备软件,而后天学习的知识,则是各种应用。如果一种应用足够好,那么它也许会被整合到操作系统中。
我们也有终端之间的交流,现代的新闻系统,网路和其他媒体。在古代,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确保我们的信息储备可以更新。在语言没有出现的时候,放大的瞳孔,耸立的毛发,安全的微笑都是让我们互相之间经验交流的保障。我们甚至有自己的强制更新系统——Meme理论对这一系统进行了不错的阐释。而这一切是多么的完美!
而又有什么理解方式会比“群理性”更好地解释这些呢?
一个有效的机体会及时清除障碍,排出毒素,而种族毫无疑问也有相关的功能。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3) 规范、伦理和政治——在个人和群体之间选择
即使是一台精密而巧妙的机器,齿轮之间也会有摩擦损耗。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总是会有一些个体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时候社会就不得不去处理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是白细胞,我们厌恶占小便宜的行为,我们有正义感,我们会愤怒。这些都是群理性的指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干扰社会正常运行的个体清除。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这是对群理性的最巧妙的运用——你愤怒了吗?如果你作为旁观者愤怒了,那么你的白细胞功能就被启动了。
A) 规范对我们的生活的意义;自身行为的可预测性和他人行为的可预测性
良好的社会规范让社会更有效率地运转。大多数规范是内化在我们的基因中的,而由人定义出的规范则是对没有写入基因记忆的应用的更新。在规范下,我可以了解我的行为有什么后果,我可以根据规范预测他人对我的行为的反应——我对他人行善,我可以期待他人以善意回报。同时我还可以预测他人的自发的行为——因为通常情况下,对方也是群理性的受影响者,无疑会和我有类似的思考过程。
规范本身也是群体和个人冲突的显示。比方说,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美女,我的动物本能应该是和她交配——冲上前去,把她拖倒在地,传播我的基因。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这么做了,首先的后果可能是路人甲乙丙对我饱以老拳,接下来我还会在小号里蹲上不少时间,美女的男朋友更有可能把我大卸八块。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合理健康利在千秋为全人类服务的性需求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压制?这完全不合逻辑。
这时候又要付诸群理性。因为灵长类动物的生存方式是对每一个个体重点培养。所以需要雄性动物了解到底谁才是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生殖秩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社会运行中,生殖资源都会被严加看管和保护,所以当我破坏或者试图破坏这种秩序时,人类白细胞就会冲过来压制我的行为。
这可以解释有他人在场时我的行为,但是我是一个智慧生物,当我可以使用迷药把美女迷倒然后拖回家的时候,路人不在了吧,美女昏迷没有记忆了吧,这个时候我就可以仰天长啸该干嘛干嘛了吧,可是我没有这么干,即使和我同屋的是醉酒过度昏睡不醒衣冠不整的年轻女性,我也没有趁机完成每一个正常雄性哺乳动物的使命,这又是为什么呢?伦理适时出现了。
B) 伦理;什么才是正确的事
伦理是规范的进一步内化。这里对伦理需要进行解释。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下,也许伦理用“道德感”来替代更好。我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借机施展才华,并不是因为我希望这么做,而是社会需要我这么做。良好运行的社会要求其成员可以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动符合规范——否则这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将会太高。群理性从根本上遏制了我不受限制的个人欲望。
“英雄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征服”。作为一个正常人,感受到伦理和个人欲望的冲突应当是随时发生的事,我们没有在超市里偷窃,没有把学习竞争对手用电锯切碎,这些都是因为群理性对个人欲望的节制。对一个人最好的做法,不一定是对整个物种最好的选择。
伦理也会发生变化。从世俗的角度去考虑性伦理,我预测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以进化心理学观点考虑,控制女性性行为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孩子的生父,控制男性性行为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资源的集中。当然体液交换带来的疾病对于两者都是威胁。让我们来看现代社会在这几点上的变化,首先避孕措施的增强使得一性行为可以逐渐脱离生殖,接下来社会保障的发展让男性的个人资源对于孩子的抚养重要性降低。最后性病也越来越多的被人类所控制(当然也许总是会有更强的性病爆发)。这样看来,假如这种情况持续足够长,也许守贞的态度将会被更加开放的性态度所替代。人类将会从基因上把性作为任何情况下美好的事物来看待(把性更多的作为日常娱乐,对互斥性关系的需求减弱,对强迫性行为厌恶降低)。
现实佐证了这样的观点,北欧国家的高度社会保障和发达的医疗体系使得这些国家的性态度更加开放。
不过我们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也许永远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状态),所以至少现在来看,强奸是坏的行为。到目前为止我们邪恶的欲望都被控制,那么如果我们最终还是违反了规范,会发生什么?
C) 政治;一个人和整个世界的互动
最简单的方式是,我们利用强制力去制裁他。国家机器出动,逮捕强奸犯,就像免疫系统的最高动员一样。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花一些代价去消灭这些不良分子。
免疫系统究竟以什么方式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群理性有自主权。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撞伤,然后捅八刀致死。这显然是严重的问题,也许可以使用消灭的方法,偷了一件衣服,似乎不算特别严重,最佳方式是修复。一个人的命运,必须在群中决定(不是群的任何一个或者几个代理人)。
2、 作为树形的部分和整体
(1) 我们对其他物种的责任
我们不是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随时随地都有我们的同伴,我们不愿意,也不可能脱离所有的朋友而生存。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也许对朋友的某个方面不甚满意——也许他穿了一件难看的毛衣,或者指甲留得太长——我们也许可以要求他改进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猎杀走进后院的老鼠,但是我们无权去消灭所有的老鼠。认为人类对整个世界拥有处置权是荒谬的想法。也许我们在某些方面做得好一点,但是每一个群都是宇宙中的合法公民。
(2) 换一个观点看世界(meme理论,以及“细菌统治世界”)
继续从群理性来看,既然人类社会可以有自己的理性,那么更大的集体也可以有自己的理性,在这个集体下的其他小集体和其他个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性。当然也许不必使用“理性”这个词,可以用一些别的词来替代,跳出人类所在的任何一个集合去思考,都能得出有趣的结论。
首先要祭出的还是meme理论。该理论把思维的客体作为行为主体进行考虑,可以得出人其实是meme的载体而已。另外一个是“细菌主宰的世界”。该理论认为细菌(我认为病毒也可以归为此列)才是世界的真正主宰,对人类或者其他所谓高级生物的生命予取予夺。
如果一个细菌有思想,它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有点不自量力。但是作为一个物种——也许有更精细的生物学定义,不过我们可以暂时使用物种这个词。这个“物种”所指代的应该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集合,上限在哪儿也难说,然而就全部细菌的群理性来说,它旺盛的生命力,对寄主的控制,对世界的掌握很显然比人类要巧妙而完全。就像是大反派每过几年就要推出一个新品种一样,不知道HIV的下一个是什么。
3、 作为空间内的一部分的部分和整体:宇宙的人格分裂
同理,既然宇宙中许多概念都可以作为思想的主体,那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概念地图上随意圈定一块,以其作为思想主体对剩下的概念进行观察,应当也是合法的。宇宙像是一个人格分裂的病人,而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前,我们只是无数人格中的一个。当我们以其中一个人格思考的时候,总是以为事情本应这样。
4、 所以就像甘地所说:其实我们本是同一人,只是在幻觉中把别人当成了别人。
四、 设计——执行:我们能“掌握”的有多少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我们在看最新的一部007电影,在电影中,我们的英雄被坏人逼迫到了墙角,无路可退,我们的英雄有了一个特写,英俊的脸庞上写满了坚毅。于是他奋力一跃,逃到了银幕外面,而坏人在屏幕里大惊失色。英雄掏枪打碎了放映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世界和平的敌人。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么?如果是在我们的世界中,多半难以相信,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是电影情节的话,似乎没那么难以接受。上一段中的“我们”只是银幕里的电影演员而已,007跳出的只是电影中的电影,银幕中的银幕。这样想似乎无甚大碍。
而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自看到007跳出银幕呢?毕竟他从电影中的电影跳到电影中的现实和从电影中跳到现实中需要做的是同一件事:上升一层,离开自己所处的空间。
演员能不能逃离导演的控制?我们是否说台词说得太久以至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演员而不是剧中的角色?
1、《骇客帝国》和《苏菲的世界》
这两部作品都描述了多层世界。并且这两部作品都以清晰的方式展示,如果低层世界的存在不去主动思考,很难发现自己处于低层存在的事实。而即使主动去思考,这个关系也难以理解。通常来说,低级世界的一般规律是;
(1) 被设计出来:有一个高层的设计师架构低层世界,这个世界往往有一个核心目的或是核心准则,一切活动都围绕其展开。这个设计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旁观者的身份。
(2) 没有边界:通过某种方式生成一个封闭但是没有边界的空间,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麻瓜驱逐咒一样。虽然有边界但是无法探求。或是像《鬼影》里的绝望的楼梯一样,自我复制使其无始无终。或是像《盗梦空间》一样,走到哪里,新的空间就依据现有的规律生成到哪里。
(3) 有一套自己的规律:高层设计师为其设定一般准则和运作规律,就像《骇客帝国》中的“有些规律必须遵守,另一些则不必”。同时也有一些和其设计师所处世界共同的规律。一个被设计出来的新世界总是有设计师的印记。
(4) 可以继续发展:低层世界的存在也可以产生架构师,建造更低层的世界。
2、程序员会不会爱上程序。
我们知道,程序可以爱上程序员,只要这样设计即可。然而程序员会不会爱上自己的作品呢?这里所说的爱并非是欣赏,而是深刻的爱恋或者至少是喜爱。
这种理解似乎可行。举几个例子,《圣经》中提到“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他们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神无疑比人要高一层,这种爱似乎是喜爱。《骇客帝国》中的Neo也被介绍去认识虚拟世界中的大波女。直属的上下层之间可以有正常情况下在同层之间才能有的情感,斜向的上下层就更不用说了。有多少次你在读小说的时候会愤怒,开心甚至吃醋?即使你明知这只是文学作品而已。在极端的例子中,宅男会爱上二次元的美女并且与之结婚。
3、 不同的层之间可能不可能有交流
如果在不同层之间有感情的话,那么应该也可以有交流。不过这种交流有可能会是单向交流。因为高层的维度比低层更多,所以高层可以理解低层,但是低层却不一定可以理解高层。就像二次元中的拓扑规律在三次元中并无操作意义,也不能用二维去定义一个球体出来。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一些问题,而需要信仰——信仰或许是高层的理性。我们至少可以假设,在神所在的层次中,神、三位一体这些概念是再简单不过的,然而在我们所在的层次中,我们无法用理智去理解这些高层理性,所以说信仰需要“信心的一跃”。
想象一下电影《楚门的世界》,在片中楚门生活了许久的世界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骗局,而楚门最终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边界。获得了自由。在此之前楚门也发现了自己的父亲并没有去世——这个世界系统出现了漏洞。这事实上是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事实上是有限的一个层次的两种方法——发现边界,或者发现漏洞。然而如果这个世界被创造成了一个没有边界,没有极限,没有差错的巨大体系,楚门将无法自己找到边界,如果你告诉他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布景里,楚门可能没有办法去用自己的理性解释,因为所有他所知道的,都是更高层的存在希望他知道的。楚门只能选择相信。
在我们的现有世界中,也有边界和漏洞。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寻找边界,而漏洞呢?也许可以用神迹表示。神迹的出现就意味着发生了一件和世界已有规律相冲突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你发现也许有更高层的存在。但是神迹也许不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对于剩下的人,获得信仰只能通过“信心的一跃”
4、 我们能不能冲出自身层次的限制
至少在文学作品中,低层向高层的转变在一定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可以回忆起来神笔马良的能耐,可以想到雕塑成真的若干故事,也有《苏菲的世界》中的胜利大逃亡。不同的作品都认为一个低级层次的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突破自身的限制而上升一个层次。这无疑是我们最大的福音。
五、 决定——自由:什么是自由意志以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有自由意志
1、 神创论背景下的探讨
(1) 什么是神创的背景
我坚持认为世界是神创的。这里的神创是更多的是一个哲学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某种宗教文本的字面含义。神创的世界至少意味着以下几点。
A) 世界是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
神创的背景下,世界按照神的意志被创造出来而不是随机现象。
B) 在我们所在的存在层之上有更高的存在
首先神肯定是最原处的存在,神是所有层次的第一设计师。在神之上没有存在。也许在神和我们之间还有别的层次。比方说天国和地狱。“一个针尖上可以站立无数个天使”。如果我们以字面意义去理解这段话的话,可以理解成天国的空间至少不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三维空间。天国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C) 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在神创的背景下,我们的生活比在随机变化的背景下更有意义。在这里,如果我们的某种行为可以让我们脱离自己所在的层次的限制或是影响我们更上的一层,我们就称这种行为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是神创,所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彰显神的荣耀,或者在天国中(如果它存在)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至少,我们去了解神,把更高层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考的客体。
(2) 一神宗教的意义
一神宗教的最大意义,在于让这个世界脱离混乱,进入秩序,脱离神秘,进入可知的理性。由于只有一个神,所以这个神是世界所有权利和存在的来源,世界不再有巫术和任何不能探索的灰色地带。一神中的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一神和多神的本质不同。
(3)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信仰
为什么你有一天不愿意再玩“开心农场”?因为你发现自己投入的是时间,收获的只是RGB的不同。这是一个像素的游戏。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只是另一种“收获像素”的话,如果有一种真正的收获,是否更值得追求?信仰所关心的并非是我们愿望的即时满足,而是我们生命可能到达的最大的值,我们生活的可能的意义。除了我所信的,我一无所有。
(4) 什么是“圣洁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是否值得追求
宗教经典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于,如果它声称自己是神圣的,那么就不能容许一点谬误和侵犯。如果神圣文本中的一部分被证明是错误的,整部文本的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成为一个信徒的重要一部分是去过“神所期待我们过的生活”。我们能否有能力克制自己去过这种生活姑且不论,仅就这种生活自身而言,是否可以被精确定义?
A) 圣洁的生活的内容完全由我们自己去体会
这个观点略显激进。完全由自己体会并不代表自主决定,而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神在创世时已经把自己需要表达的一切思想融入到了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只要对世界进行探究就能够了解神的意志。对于个人伦理,神圣命令理论就是一般伦理——神的喜悦和一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互为因果,含义相同。我个人以为在这个背景下容易丧失圣洁生活的意义。
B) 圣洁生活的内容完全由宗教经典传授
这又是过于保守的教条。宗教经典成文时间非常久远,彼时有意义的条款在现在看来不一定仍然具备同样的合法性。特别是经典中使用的象征性手法如果按照现时语境去理解,很容易不知所云。更重要的是,一些宗教经典并没有号称自己是宗教经典,或者说在成书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希冀自己的作品被后世奉为圭臬。宗教经典的部分内容也有时效性。
C) 以宗教经典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结合自己的理解
这则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综合,我始终相信使用自己的理性。没有别人可以替代我们思考,这是一段必须自己完成的旅途。
(5) 基督徒的社区
基督徒社区提供了对同样的话题感兴趣的群体的讨论平台,也是一个富有见识的人向初学者传达知识的场所。同时平台本身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在很多社区中,政治正确无处不在,对文本的效忠,对某个特定教派的教义的尊崇使得个人的探索被扼杀。这事实上使我们作为自由的思想者的光荣失去了颜色。我要说的是,若不能质疑,我必不会相信。
2、 自由意志——可能有多自由?
我们能否冲出自由施加给我们的限制?自由在很多时候以如此的方式存在——我可以如是,但是我选择不。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的认知也有限。在更高的层次或者更大的群体中去思考,会感觉自己非常渺小。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并且应当选择让自己成为伟大——成为在自身的自由意志范围内的最好的存在状态。
3、 我们被允许有多少自由意志——神的角色问题?
(1) 我们是舞台上的演员而神是编剧,我们没有任何自由意志。
这无疑是一个悲哀的论断。如果我连自己对自由意志的思考都不是我的自由意志,那我只能选择不相信。我不相信神会如此残忍,剥夺我的一切。
(2) 神为我们准备了必修课,而我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可以有选修课,我们拥有部分自由意志。
这个观点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被理解成宿命论。希腊人把这个演绎得淋漓尽致。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一例。或者是《功夫熊猫》中沈王爷被黑白相间的动物打败的悲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真实的生命体验。
(3) 神是道德导师,行为标准,但是我们仍然有自由的选择权,部分拥有自由意志。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完全的自由,事实上,我认为这是更好的一种自由,我们拿到一个新的手机,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操作。然而如果我们发现它的功能格外复杂的时候,拥有一本说明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4) 神为我们创造了世界以及世界运行的法则,从此以后神就是完全的旁观者。我们拥有完全的自由意志。
这是完全的自由意志。在这个基础下我们可以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只要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所在世界的规律即可,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我们连规律都不必遵守。不过这是否是我们所意愿的一种状况?想象一下哪种驾驶更吸引你,是有明确指示的道路还是没有任何标志,没有任何约束也没有方向的一片大广场?
六、 真实——虚幻:我们能相信的有多少。
1、 经典问题;培养皿中的大脑
至少,在我们所知道的范围内,我们有可能完全使用电流刺激来给大脑虚拟一个世界。虚拟感觉对我们如此重要以至于有时候不得不使用药品来协助,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使用致幻剂的记载。这就是人类为自己制造虚拟现实的例证。虚拟现实不等于新的思维层次。比方说,在线游戏是一个新的更低的层次。但是虚拟现实必须在同一个层次中发生。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有和其相关的虚拟现实。
2、 为自己创造幻象——幻象的程度
幻象就其本源来说,一定产生于我们自身的思维中,只不过有时候是我们主动产生的,有时候是在外界的协助下产生的。幻象可以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围之内,也可以营造一个世界。仅在催眠状态中看到一个数字是一种幻象,长时间生活在妄想状态也是一种幻象。幻象可以欺骗我们的感觉,生活在幻想中的人很难意识到自己处在幻想之中,就像是做梦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一样。旁观者才有可能意识到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生活在幻觉里。在这里有必要创造出一个词叫做“反幻觉”。有一个概念叫做“阴阳眼”想必并不陌生。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出现幻觉的人看到的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感知不到而已,那么我们定义这个人出现的是“反幻觉”。
因此幻觉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在一个连续体上,一端是完全的现实,另一端是完全的幻觉。考虑到各人的幻觉并不相同,再次定义如下;现实——幻象是一个球体,球心是完全的现实,球面是完全的幻觉,而我们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球体中的某个位置,我们的所有感知都是由现实和幻觉所构成。
3、 《盗梦空间》;幻觉中的幻觉——虚幻的层级
幻觉本身也可以产生幻觉。这里有必要分清楚虚幻的层级和世界的层次的区别。在被设计出的世界中,上层存在是下层存在的旁观者,如果有必要参与,他也会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上层对下层有完全的控制权,不需要遵守下级的规则。而幻觉中的个体虽然自己创造了一套幻觉,但是他自己参与其中,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处在幻觉中,并且自己也需要遵守幻觉中的规则。
4、 快乐就其本身来说是否值得追求
这个问题也许我没办法给出答案。也不能给出更有价值的探讨。不过追求快乐是否有可能会阻碍我们进入到更高层次的世界的努力?追求更高层次是否是追求快乐的一种呢?
七、 回到原点:人是什么,我是谁(本段开始和以上基本无关)。
1、 我没有答案,只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尝试。
思维的最大乐趣在于思维本身。当我了解的越多,我发现我能够给出的定论就越少。并且自己愿意发表评论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地局限在有限的几个领域之内。有些时候不禁去惋惜自己不得不因选择而错过的无数机会,然而这是进步的必需代价。
一个人应该由行为定义,自由意志是我们的唯一标签。在探索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希望能通过选择来走过我自己的道路。我对于别人的功能都可以替代,但是对于自己的责任却无可逃避。换句话说,我愿意自己创造一幅蹩脚的作品而不是复制一幅完美的作品。王梦怡,走在寻找意义的旅途上,我们和其他人相比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不过还好,越往前,发现比我们还要不正常的神经病越来越多。并且我们在主动选择的过程中,新朋友也越来越多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怪物…
对于社会,我想说的是我还了解太少。曾经在某一个时刻,我也是情绪超越理智。但是慢慢的,我可以越过自己的第一反应去冷静的思考。仍然有一些文章可以随时摇撼我的思想,杨小凯的《中国政治随想录》应该是我看到的此类文章中触动最大的一篇。在我接触的人中,越是思想深邃的人,往往愈加表示自己的迷茫。我有幸接触到不同的阶层中的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思想差别是如此之大,同时又有许多人固执地相信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正当的。也许激动,也许轻蔑。然而我要说,只有谦卑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张晟,坚持你所坚持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并不“知道”人人生而平等。我只是“相信”这一判断。最终我们仍然不得不为自己所相信的而挣扎,毕竟,除了我所信的,我一无所有。覃星来,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对自己诚实永远是必要条件。没有人可以帮助别人走完自己的心路历程,虽然先贤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范例,可寻求信仰,维护信仰是艰难而又长久的行程,我们只能,也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张老师,在过去我一直为您骄傲,希望在未来一样可以。
这一段纯属个人的怀旧——在最后一年中,最大的感觉是孤独,任何一次主动的邀约都是荒漠中的一小块青翠。一起去家乐福的购物然后摔破其中的一瓶消毒液、每次在猫眼以人渣的方式调侃某男、406路车上层上吃711的包子、各种三国杀、宿舍里的陪伴、阿西娅的笑声、梅兰芳大剧院的窃窃私语、修不好的马桶盖子、情人坡上的欢乐、虹远小广场和开心农场的猥琐和古怪、临沧的摩托、从未谋面的讨论、人大的啤酒和台球、未名湖边的冷风、鸟巢南的轮滑、兰大的胡扯、陕西师范的洋芋擦擦、慷慨激昂混杂着我不认识的字的诗、麦积山的燥热、民航酒店的大厅、民大的食堂、昊天宝的豌豆面、梨园KTV的硬币、D5的醉酒癫狂、1988.5.16的人民日报、金鸡百花电影院、北大图书馆的气魄、大钟寺的折腾、元大都的四季…可以拿出的记忆太多。
母校再见。感谢关照。
2、 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
我想,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可以做得更好的时候因为懒而选择平庸。
《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纪伯伦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