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中国中央电视台及总部
区域分析:亚洲,东亚,中国
功能分析:办公建筑
地块分析:正方形
地貌分析:平地
楼层分析:超高层
规模分析:大型
风格分析:解构主义
外观造型:方形
地带分析:温带
材料分析:玻璃幕墙
工程档案
客户: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竞标年份: 2002
完成年份: 2008
预算: 600 M euros
地点: Beijing, China
总建筑面积包括中央电视台建筑、电视文化中心建筑、服务大楼、停车场: Total 575,000 m2: CCTV building 400,000m2; TVCC building 75,000m2; service building 15,000m2; parking 85,000m2
中央电视台面积包括行政管理、节目办公室、新闻制作、广播、节目制作、职员设施、停车场CCTV: administration 75,000m2; program offices 65,000m2; news production 70,000m2; broadcasting 40,000m2;
program production 120,000m2; staff facilities 30,000m2; parking 65,000m2
电视文化中心面积包括酒店、公共设施包括有1500座位的剧院、停车场
TVCC: hotel 52,000m2; public facilities 23,000m2 including 1500 seat theatre; parking 20,000m2
负责合伙人: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
项目建筑师: Shohei Shigematsu, Adrianne Fisher, Erez Ella, David Chacon, Anu Leinonen, Charles Berman,
Hiromasa Shirai, Chris van Duijn, Bruce Toman (DMJM)
项目协¬调: Dongmei Yao
技术顾问: Ellen van Loon
项目团队: Jia Bo (ECADI), Gabriela Bojalil, Catarina Canas, Holly Chacon, Jane Chen (DMJM), Gaspard Estourgie,
Lin Feng (ECADI), Yang Guang (ECADI), John Hess (DMJM), Ling Ji (ECADI), Xu Jialong (ECADI), Abhijit Kapade,
Michel van der Kar, Peter Lee, Chen Li (ECADI), Stuart Maddocks, Xiang Ming (ECADI), Joseph Monteleone,
Cristina Murphy, Xu Nuo (ECADI), Daan Ooievaar, Andre Schmidt, Torsten Schroeder, Zhang Sheng (ECADI),
Wenchian Shi, Faustina Tsai, Tian Tian Xu, Zhao Weiliang (ECADI), Dai Wenwei (ECADI) Jiang Wenwei (ECADI),
Jiang Xinhua (ECADI), Li Yao (ECADI), Fan Yifei (ECADI), Dai Yiming (ECADI), Guo Yiming (ECADI), Sun Yu (ECADI), Wu Zheng (ECADI), with Joao Bravo da Costa,
Shangwen Chiu, Stephane Derveaux, Xiaodong Liu, Manuel Shvartzberg; Interns: Antonio Branco, Max Burianek, Melissa Dowler, Rodney Eggleston, Stefan Ell, Keren Englman, Joris Fach,
Antonis Karides, Suse Koch, Andreas Lyckefors, Tim O¡¯Callaghan, Tae Hoon Oh, Florian Pucher, Max Schwitalla
竞标团队: Rem Koolhaas, Ole Scheeren, Shohei Shigematsu, Alain Fouraux, Fernando Donis with Johannes Buchholz, Catarina Canas, Guillaume Colboc, Erez Ella, Mamen Escorihuela, Adrianne Fisher,
Sarah Gibson, Anu Leinonen, Shiro Ogata, Tammo Prinz, Torsten Schroeder, Hiromasa Shirai, L. E. Tsao, Victoria Willocks, Zhaohui Wu, Yimin Zhu
助理建筑师与工程师: ECADI (East China Architecture & Design Institute), Shanghai
结构 / 服务: Arup London, Hong Kong
策略顾问: Qingyun Ma, Shanghai
高层顾问: DMJMH+N, Los Angeles
幕墙: Front, New York
广播设计: ECADI, Shanghai / Sandy Brown Associates, London
声学: Dorsser Blesgraaf, Eindhoven
舞台布景: DuckS Sceno, France
纵向运输: Lerch Bates & Associates, London
灯光: LPA, Tokyo
设计说明
OMA为规模巨大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设计新台址。
(北京,2002年12月20日)CCTV总面积达55,3000m2的新台址位于北京的新中心商务区内,区内计划建造300多座高楼大厦,它将是首批动工的建筑之一。工程费用总预算达6亿欧元。该项目将于2008年完工,为北京奥运会做好准备。
CCTV新台址是欧洲建筑师在中国建造的首批摩天大厦之一。在由北京国际招标委员会组织的国际建筑竞赛中,大都市建筑事务所(OMA)提交的设计方案胜出,于2002年12月20日获得了项目合约。
OMA的方案是从十个参赛作品中被选中的,参赛者包括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帕鲁特、美国的KPF公司和SOM公司。一个国际评审委员会从中选出三个设计团队进入第二轮评审,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中有建筑师阿拉¬塔•伊索扎克和评论家
查理斯•吉恩克斯。入围的三个设计团队分别是: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合作组成的团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OMA。
在面积达10ha的北京新中心商务区内,OMA的设计方案使两座造型突出的大楼合为一个整体。
CCTV新台址大楼高230m,总面积为405,000m2,该建筑将行政管理与新闻、传送、演播厅及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作为连贯的彼此关联的活动组合在一起。虽然大楼有230m高,但它并不是一座传统形式的高塔建筑,
而是无论从水平方向看还是从垂直方向看均为一个连续的环形结构,这个环形结构建立了一个城市基地而不是指向天空。建筑立面上的不规则网格体现了遍布其结构中的压力。
另一座建筑是电视文化中心(TVCC),总面积为116,000m2,里面有一间酒店、参观中心、大型公共剧院和展览空间。在中心商务区内的主要十字路口能透过CCTV新台址形成的“窗口”看到这座建筑。
一间媒体公园作为中心商务区绿色中轴线的延伸,形成了一道由公共娱乐场所、外景拍摄区和制作室组成的风景。
莱姆•库哈斯和奥勒•施伦是这个项目的主管合伙人。OMA的设计团队由Shohei Shigematsu、Adrianne Fisher、 Hiromasa Shirai、 Anu Leinonen和Charles Berman等多人组成,来自上海的马清运担任项目顾问。
CCTV新台址项目由OMA和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ECADI)合作完成。
塞西尔•巴尔莫德和他的Ove Arup合伙人公司的团队将负责结构和机械工程。
中国中央电视台
电视在中国还是个相对年轻的事物—中国第一间广播电台建立于1958年(与毛泽东批准的北京十大建筑项目处于同一时期),中央电视台自那时起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台之一,自身拥有13个电视频道。它是
一个最高级别的机构,而且已经计划在2008年新台址建成时扩展到拥有250多个广播电视频道。
CCTV是中国的喉舌,负责编辑(并审查)各类信息,但同时也推动信息的发展和中国的开放进程。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在彻底改革和(表面上)保留现有原则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
作为一个国家电视台,CCTV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是政府的信息过滤器和宣传机器)并接受政府津贴以帮助它扮演好这一角色。然而这种依赖性关系并不切实,因为CCTV上缴的税款是政府给它的津贴的四至五倍,仅它一年的广告
收入就足以支付建造新台址的费用。一批年龄在三四十岁左右的新一代管理者正在推动CCTV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公布的目标是让CCTV成为中国的BBC,而且新建筑中的许多公众可以到达的区域促进了民主进程的发展。由于2008年北
京将举办奥运会,CCTV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在那之前完成大部分改革的最终期限。
摩天大厦
今天的建筑师在设计一座摩天大厦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系列问题。难道摩天大厦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只从商业和财政上考虑,让建筑的经济效益增加而内涵却减少了?常见的方式是建筑楼层单调地按垂直方向重叠在
一起,其惟一目的就是增加一小块土地的经¬济价值,而且它仅有的表现方式归根到底是拼命增加建筑的绝对高度来占据城市(如果不是整个世界)的天际线,是否除了这样就再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建筑只有自我参照的垂直线条,而仅仅
为了追求(以弥补缺少的)建筑的形象,只好采用装饰的办法将建筑装扮成花朵样式、宝塔风格或是现代主义的作品,难道除了这样建筑就再没有其他的形式?难道“越高越好”是建筑仅余的意义?
一百多年前摩天大厦在美国发明以后,就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东方蔓延开去。摩天大厦起初在形式上有着令人惊奇的多样性,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却变得越来越空洞—最终,就在它被剥夺了最后一点内容时,亚洲把它作为表现现代化的最
明显标志加以采用。似乎是时候让我们停止把这种固定的模式作为一种进口商品(并且停止使其遵从表面上不可动摇的中心商务区法则,这些法则已将之描绘为它们的终极模式),而代之以为摩天大厦赢得一种新的幻想特色⋯⋯
中国
和在一个已建立起某种规则、各方面都考虑周到的环境中工作相比,承担一个仍然敢于尝试、正在奋力走向充满希望和光明未来的国家交付的项目,也许是一个更负责任的工作。这项工作自然会引出许多问题,必须和两方面联系起来加以
考虑:一是(国家的)发展路线,路线本身并非没有矛盾之处和明显的危险性;二是(建筑师的)机会主义,建筑师要能够进行自我批判,或至少要考虑周密。
一个人如何能够声称他了解一个国家,如果他在12年前才第一次访问这个国家,而且到目前为止只用了两年的时间来设计当地的一个项目?到底有没有可能去完全了解一个在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的国家?在与我们设计工作有关的许多
方面中,在这里我只想提一下其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中国不仅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还是一个充满激进转变—如朝代兴替、革命等等—并具有令人惊奇的变革能力的国家。这个国家似乎没有在西方十分常见的特点—惋惜。西方风气一贯对过去抱有感伤和戏剧化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中国
则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新的形势,并且充满热情地向前发展—即便这些激进的变革有时候意味着破坏过去的事物(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国家,因为建筑学一向不仅包括建筑和创造,也包括破坏和取代)。
不过,这里自然也有对过去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频繁地提出与原有建筑互动的问题。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新的国际关注,由于中国加入WTO和北京将举办奥运会,保护历史古迹突然间成为讨论的主题。毫无疑问,重要的是不仅要建
设现代化,而且也要保留重要的历史古迹。
反对意见的存在—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它们明显不协调地共存—是在这个国家中决定设计工作的另一个方面,也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能够将反差视为一种附属品,视为一个个别部分不能互相转化的整体,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社会主义
政府的调控(和一致性)与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及生产力并行存在,这种机制(它的意见和看法去除了我们常用的方法中的一种)留给我们一个充满希望的选择:全部照搬西方体系以往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模式。所冒的风险很明显(调控和
难以控制的经¬济活力组合在一起),但它也创造了新层面的幻想特色和视野。
乌托邦
在穿着经济和心理紧身衣的西方国家,设计一个像CCTV这样的建筑项目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它的根本目标以及经济利益都会对寻求任何连贯的联系带来干扰。将项目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并且遵从在¾¬济上和类型上“适当的”法则,节目
制作室将隐藏在城内便宜的工业区中,行政和管理机构设在商业区高耸的摩天大厦中,创作型的群体则安置在“时髦的”地区中⋯⋯建筑立刻变成了一种隔在各个独立部分之间的隔离器。在公司和生产过程不断被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的趋势中,
突然出现了向集中、靠近和一种带有社会性的组织结构回归的可能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诱人的选择⋯⋯
CCTV作为一个团体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所有功能部门都共处于一座建筑中,使行政管理机构、演播制作室、新闻部门、研究和训练部门、技术部门和播送中心等各个部门可以进行连续的对话交流,不仅提醒各个部门其他部门的存在,还清楚地阐明了它们之
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在这个系统中,“头知道手在做什么”,反之亦然。虽然仍存在等级区别(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但是建筑结构不是简单地分解成不同的部门,而是有一个包含相关公共区域、食堂和会议室的公共流通回路,这条流通
回路顺着建筑的外形构造伸展,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联系。这种组织形式比垂直的形式更具有连贯性:摩天大厦的最高层(一般留为董事会专用)现在成为所有员工都能使用的“职员论坛”。
仅有10,000人将在这座建筑中(在它完整、密集和24小时都有活动的结构中)工作,他们将令CCTV成为一个具有多种独特特色的组织。而且还有统计上的、组织上的甚至可能是正式的原则使建筑具有生命体般的特点,在许多方面都与传统
建筑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半社会性、半构造性的新乌托邦,形成了这个项目的基本架构。它是一种衡量,其压倒性的尺寸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质量,产生的效果与简单地将各个独立组成部分相加起来正相反:巨大。
结构工程
CCTV大楼的承重结构按照连续环形结构的内在逻辑收折在空间中:一个遍布于建筑表面(包括立面、屋顶和下面),由斜线交叉组成的网状结构将重量均匀地分摊开来。由于建筑复杂的几何结构,不同的区域要承担不同的重量—有些区域必
须比其他区域承担更多的重量。为了确保网状结构独立单元内的承重基本保持一样(从而获得最大的功效),在结构承重要求较高的区域中增加了斜线的数量;反之,在承重能力过剩的区域则减少了斜线数量。这样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不
规则的斜线网状结构,它反映了建筑结构真实的受力分布,同时由于整座建筑的外形在视觉上的不稳定特色而显得相当没有规律。此外,这种网状结构可以在个别单元不起作用时将所受的力全部转移到周围的斜线结构上,避免由此导致整个
结构的联锁性损坏—合理分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组织系统
环状结构也应用于其他地方,举例来说,建筑的组织系统也采用了连续的结构和设计,这里分布的大小相仿的基本单元同样可以弥补局部的损坏和现有流通系统受到限制的功能性,因为所有区域都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入。此外,这种设计则还
对紧急出口位置的安排具有重大影响—在发生任何会阻碍局部垂直流通系统的极端事件时,还可以从环形通路离开。
由较小型的建筑(塔楼)支撑起较大的建筑(突悬部)并不常见。这种结构使流通系统成为组织系统的关键之处—所有涌入建筑较高楼层的人必须在低层部分加以疏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电梯系统由快速电梯和分段电梯组成,后者减少了
到达的范围,并通过中转厅的形式将工作人员分送到建筑各处。除此之外,还采用了双层电梯(即同一电梯井中有两层电梯间)以提高运输能力,降低电梯在交通高峰时期的停站次数。两种电梯系统都将交通系统要求的空间减到最小,同时
减少了运输次数。
形式
一个像CCTV这样的传媒机构,其生产的产品无所不在但又是无形的(电视节目),而且将来它的生产过程也将是无形的(数字化将导致更广泛的原子化和分解—直到真实的空间环境完全不再有关联)。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建筑突然具有了
新的意义:它是(真实)生产场所的具体象征。如果说以前世界各地的电视台倾向为无声的建筑,和所在地或公众都毫无联系,那么CCTV新台址将是一个媒体信息在空间上的存在标志,它将成为一个令人看到外部世界的“窗口”,而且它的立
面将生动地表现出所在城市及其人民的现代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