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
「樸門永續設計」的英文「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以及agriculture(農業)所組成的新詞。樸門的精神是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以永續的方式提供人們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系統,不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生產食物,更能引領人類設計永續的居所,小至陽台、屋頂、後院,大至社區、村落或一個國家,甚至無形的社群關係。
1974年於澳洲興起後就席捲全世界,成為澳洲的重要出口智慧。其影響無遠弗屆,無論各行各業,市井小民、農夫、政府人員、教職等各行各業的人都能應用。創始人比爾.墨立森(Bill Mollison)更因而獲頒另類諾貝爾和平獎(alternative Nobel Prize, 1981)。
6月5日,一场名为“向大自然学生活”的朴门永续设计公开交流会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这是朴门永续设计第一次到中国大陆举办交流会,首站选在厦门。
来自台湾的两位朴门设计师孟磊和江慧仪夫妇想告诉人们一种理想的美好生活模式:若我们善用资源、合理分配资源,有一天,我们或可建立一个都市巴厘岛。交流会由C3联合交流、Greenway生态设计中心及厦门大学人文国际讲坛联合主办。
孟磊(Peter)说着流利的中文,他是一个不说话时感觉很害羞、一说到朴门设计就激动得手舞足蹈的大男孩。他说,十几年前到台湾,本来是要教英文的。可他突然发现,台湾的小孩其实不需要学英文。全世界的孩子都应该先学好本国、本地的语言与文化,还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对他们是更有意义的。从此将朴门立为终生事业去实践、传播。
江慧仪温和、爱笑,她与孟磊一静一动,一唱一和,配合得非常默契。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友善,还有对事物、环境细致敏锐的观察,这也许是她能够在台湾持续推动朴门永续设计的个人品质吧。
交流会来了众多学习者,有农村系统的,来自培田、安溪、山重、南靖等地的农夫农妇、村长支书;有城市系统的,包括政府官员、知识分子、插画师、店老板,总之都是对生态种植、对健康生活感兴趣的人群。
两位设计师的讲解,让人们对都市里的种植更有信心和兴趣。一位来自鼓浪屿的年轻男士现在只在阳台上种了几棵青椒、西红柿,他问孟磊,如何能多种点东西呢?结果孟磊边说边画,为他画了一张阳台种植示意图。平常我们阳台种植,种植箱肯定是一字排开,但孟磊不同:沿着屋檐设计一个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蓄积到阳台上一个一米多高的雨水桶里,可以起到蓄水、降温的作用;挨着雨水桶,几个塑料种植箱围成一圈,最靠近雨水桶的箱子种一棵喜欢凉爽的木瓜,而木瓜的伞盖反过来可为雨水桶遮荫;木瓜的旁边种植山药,山药旁边种豌豆,豌豆借山药、木瓜垫脚,可窜上屋檐的雨水收集系统,绿色的屋檐就是这么来的;豌豆根可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在它旁边再种西红柿,最后爬在地上的才是地瓜叶……按照孟磊的方法,他家的阳台上甚至还种了南瓜,还养了鸡……这真的不是开玩笑,孟磊曾做过的一个设计,就是在38楼的公寓楼阳台上养鸡,而且是会飞的、非常健康的土鸡,非常震撼。
听众闻之均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回家在自家阳台上动手实践。一位听众说:“我领略到了一种简单可行而又意味深长的永续生活方式,很想亲身实践看看。”
朴门倡导“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分享多余”,交流会现场还做了一个小游戏,也令人反省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分工非常细,人们之间都是单一性地以货币来实现物品交换。“但如果除去货币交换,你还有什么可以和别人交换的呢?你可以分享什么‘多余’呢?”孟磊问现场的听众,有谁会养鱼?有谁会做木工活儿?有谁会修电脑?有谁会做衣服?如果交换货物或服务,你愿意吗……
现场有来自乡下的农妇举手说自己会做衣服、补衣服,有来自上海的时装设计师说自己会设计服装,还有人说自己会修各种车子……哦,这么说,你可以设计衣服,我来缝制,我可以帮你修农用车,你可以回馈给我粮食……人人说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而这中间不需要有钱,只需要人人贡献“多余”。人们发现,其实自己是那么乐意交换,交换协作能让人那么愉快,并且感觉自己有价值。现在的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已经少了那份原来很珍贵的情感和互助帮扶,而这正是在朴门生态社区里要恢复的。
孟磊Peter Morehead
1999年,在澳洲樸門永續設計研究中心完成樸門認證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 PDC),之後在陽明山平等里應用樸門打造了風之谷家園。2006年,於美國完成樸門教師認證課程,成為台灣第一位受過樸門教師認證之講師。十年來,廣受全台的社區、農村、學校、企業等,邀約講授樸門永續設計。
孟磊與慧儀共同創立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他現為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設計師、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擅長系統性環境設計、土壤復育、有機農耕、被動式太陽能設計、適切科技研發等。
孟磊大力推動生態城市、都市農耕,倡導在「在都市空間中收集陽光、水、土與在地智慧」的生態社區計畫,曾規劃博仲法律事務所屋頂生態園、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態屋頂設計;倡議無消費日、社區貨幣等;近兩年重新投入農村,在台東籌設樸門學習基地,並為私人進行設計。十年來已教授近500場環境教育與樸門相關課程,邀請單位包括林務局自然中心系統、內政部宜蘭教養院、山水米有機稻場、各社區大學、教會系統、地方農會研習班等。
江慧儀
1995年因緣際會走進環境教育領域,教授過上千場兒童、成人環境課程。從2000年起,在孟磊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樸門永續設計。在2008年修畢樸門基礎課程後,為了學習多元的樸門教學方法,於2010年初前往夏威夷向北美第一代的知名樸門設計師取經。
慧儀目前也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看守台灣協會理事。她擅長環境教育規劃、創意課程設計與教學法、能源教育與領導力課程帶領。近年,積極投入樸門永續設計的實踐、教學與設計。
她曾任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講師與顧問、台北縣社區營造中心顧問、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全校式經營能源教育計畫」總監、台北縣政府社區節能減碳改造計畫主持人、聖約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等。
朴门都市生态社区原则
1.设一个堆肥专区,收集小区的落叶、厨余。
2.将落叶与枯枝堆成一堆,并在周边种植香蕉,可将废物转变成食物。
3.多注意都市空间中的荒地或畸零地,种下一些在地植物复育生态。
4.空地可以种木瓜,果实成熟人人可享用。
5.把雨水回收桶安排在离菜园最近的位置,方便浇水。
6.成立“资源交流中心”,把工具、家具、建材、园艺等材料和小区居民共享。
7.利用自制的“太阳能锅”,邀请太阳煮午餐。
8.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回收珍贵的“馊水”。
9.成为都市新农夫,为家人、为小区生产部分的食物,鼓励自助,有劳有获。
名词解释
朴门永续设计:
全球性的永续生活运动
朴门(Permaculture)源于1970年代,发源于澳洲的塔司马尼亚岛,是由师生两人——比尔·墨立森与戴维·洪葛兰所萌发的全球永续生活运动。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agriculture(农业)所组成的英文字汇,已经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广为人知。
朴门永续设计简单说就是提供许多方法,让使用者自己思索如何能善用生态结构与自然运行模式,来达到人类与自然共荣相处的可能性。透过朴门的一些方法,巧妙运用自然、模拟自然,以永续的方式满足人们食物、能源以及其他需求。进入朴门,需要从认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大自然里的各项元素开始,进而了解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及运行法则,然后把它们运用在人类社群的生活设计之中。如此,才可能和谐地整合人与土地,并且持续地从中学习生存的智能。
时至今日,朴门仍是一个全球性的草根运动,不仅仅在学校,人们也通过许多设计课程和工作坊学习它的理念和设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