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889020909764561.jpg


原研哉(はら けんや、1958年 - )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董事、武藏野美术大学基金会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简历

略年谱
1958年 生于冈山县
1974年 毕业于冈山县立冈山操山高等学校
1977年 考入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师从向井周太郎学习设计学和设计符号学
1981年 师从高田修地学习书籍装帧设计
1982年 在石冈瑛子设计事务所工作了一年
1983年 获武藏野美术大学硕士学位
             开始在日本设计中心就职
             着手《三星堂选书》的书籍装帧设计
             到1987年为止连续负责了丰田汽车对海外宣传使用的产品说明书的设计工作
1985年 着手“Nikka CIDER”的包装设计
1988年 着手设计1987年度威格尔挂历
1988年 开始负责竹尾纸展的艺术指导工作
             出任米其林轮胎公司的企业广告设计艺术指导
1989年 获 DESIGN FORM'89 金奖并开始制作艺术海报
             开始着手白兰地“Alambic”的包装设计
1990年 到1992年为止连续负责了伊势丹百货店礼品广告战略的艺术指导
             到1992年为止连续负责了伊势丹美术馆展厅设计
             出任香港设计协会“DESIGN'90”评审员
             着手威士忌“The Blend of Nikka Selection”的包装设计
             着手威士忌“Grand Age”的包装设计
             获日本设计师协会(JAGDA)新人奖
             竹尾纸世界'90的海报获东京ADC奖
1991年 着手威士忌“余市”的包装设计
             竹尾纸世界'91的海报获东京ADC奖
1992年 在日本设计中心设立原研哉设计研究所
             成为东京ADC协会成员
             为竹尾纸业公司策划“Re Design”展
             在银座松屋画廊举办个展
             着手 AGF 咖啡“MAXIM”的包装设计
1993年 为竹尾纸业公司策划“纸的光芒”展
             为《设计现场》杂志撰写专栏“COMPLEXPOOL”
             着手鸟取县的设计地区情报事业机构的报纸广告制作
             在银座设计画廊举办个展
1995年 为日本建筑家协会策划“建筑师们的 MACARONI 展”
             着手 AGF 咖啡“BLENDY”包装设计
             由六耀出版包装设计作品集《SKELETON》
             为鸟取县青谷町因州和纸博物馆做整体形象设计
             参加巴西塞班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日本人”主题海报展
             由新潮社出版个人散文集《请盗窃海报》
1996年 在G8画廊举办个人“SKELETON”包装设计展
             为宫城县登米町的小能剧舞台“森舞台”设计舞台布景及演出海报



主持项目

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

2005年爱知县世界博览会的文宣设计

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

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



获得奖项

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合会优异奖;

第17届工业设计双年展ICSID设计优异奖和2000年Mainichi设计奖;

他作为主要创作成员为无印良品(MUJI)进行了2001年的广告推广战役投放,并获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全场大奖;

Kodansha出版文化奖;

Hiromu Hara奖;

Yusaku Kamekura设计奖;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而获日本文化与设计奖。


主要著作

《RE-DESIGN》:原研哉,朝日新闻社,2000;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白》:原研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家-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原研哉/橋本麻里,大智通,2009;

《为什么设计》:原研哉/阿部雅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2;


  
原研哉[1](Kenyahara,1958-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编辑本段原研哉的设计视野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原研哉在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力,他往往能够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讯息,再将这些无形的讯息转化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影像,这一种能力不是一般的设计师所拥有的。
编辑本段原研哉的观点
  
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 我每天都在设计园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或是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 做的工作。   我们在强调团队的使命及共性的时候,团队个体的使命及思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做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 总共6000多个项目的MUJI,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 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   
他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曾说“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就像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只要你设计的物品可以盛水就可称为杯子,这样你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他所推崇的就是RE-DESIGN。“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对我来说,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编辑本段原研哉的设计领域
  
原研哉工作室业务范围包括有海报、包装、推广项目与活动计划等整体设计工作。伊势丹、味之素、竹尾花纸、米其林车胎、华高莱内衣与历家威士忌酒等,都是他的客户。 他认为自己是位传达设计师,他包装设计不只关心促销功能,而重点在如何以适当的信息,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质。
编辑本段原研哉设计经历
  
於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的开、闭幕式手册与2005年爱知万国博览会的宣传案中,展现起源自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   2000年,担任「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策展人。   以「只保留机能,不保留形体,探索设计的本质」为诉求,获得极大的好评与回响。不但受邀世界巡展,部分设计亦被收入为日本高中美术教材,成为重要的教育资产。   2004年,担任「HAPTIC(使触觉愉悦)」策展人。   旨在让「感官」重新被发现,设计师应先不要急著画草图,而是先想想使用者的「感受」。他表示:「现代科技愈便利後,感官就愈退化。现在的我们可能已经不太会写字,不会计算,不会削苹果,连封信也写不出来……我希望设计能帮助人寻回感官的记忆。」   2001年至今,担任无印良品设计总监。   带领MUJI发展出“这样很好”、“MUJI=虚无的容器(Emptiness)”,以及“人不一定要追求名牌,而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方式,回归单纯、自然”的品牌形象。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为什麼设计。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的对话》《原研哉的设计》《设计中的设计DESIGN OF DESIGN》《RE DESIGN 日常的21世纪》
Ai 分析中……

暂无用户创作记录!~

记录用户以此项目图片为灵感使用Ai进行二次创作。

AAAAA2011-10-8 16:56:36
1590333618416539548.jpg


原研哉,这个名字无须多说,做设计的人不能不知道他。《原研哉的设计》这本由台湾雄师美术出版的作品集,收录了这位当代日本设计大师诸多经典作品,当然也包含了这些作品发想时的思考文字,细读起来仍颇有感触,这与内地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之文字不同,却都能启发设计者的思考。抄录几篇供大家细品,尤其大家都爱看图看作品,但文字所启发的内涵与精神,却不容忽视。。。


【序言】

我认为将我们已然熟知、习以为常的事物,以一种“初视之眼”去重新感受的能力,也就是以一种率直的心态去重新捕捉事物的本质,乃是设计的第一步。

现今世界的问题在于-文化逐渐地“均质化”,伦敦也好,巴赛隆纳也罢,台北抑或是东京,各大城市均面临着均质化的危机。若是世界的无论哪个地方都变成相同的形象,那将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啊。

我认为文化的关键本质乃是“本土Locality”,虽说全球化这个字眼近年来席卷着全世界,但我认为所谓的全球化仅仅是经济上的用语,而其着眼点是金钱游戏,促使财富集中的欲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并以全球为规模快速转动,而物事之生产与流通的结构也因此开始产生了极大的变革,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全球。

不过,我认为所谓的全球化的文化其实并不存在,文化应该是要与地域共存,也必须与悠远的历史与传统共存;换言之,踩在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地之上,该如何促其所能地开花结果?乃是文化的本质。只有在不破坏其独特性,并有能力将它搬上世界舞台之时,此文化才能首度在世界中展现价值,并散发耀眼的光芒。

除此之外我还必须强调,所谓“文化的独特性”,也并不是仅仅依靠继承此国家或地域之传统固有符号(icon)便能够保存下来;我甚至认为,我们必须排除已然被“符号化”的浅层文化,反以今日的美学意识去更新与取代也是十分重要的。

创造的本质并非是过去的再现,而是来自于某种“盼望催生文化更新之冲动”。文化之独特性的自觉,以及不间断的更新欲求之间,其实并没有矛盾;甚至可以这样说,唯有对自身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所具有的不可取代性之自觉,以及促其更新之深切意念,方能避免这个世界免于均质化的危机,我想,亚洲设计界的有识之士,或许也和我一样,已然警觉了上述此点。

【世界的理性,设计的理性】

虽然说拥有强大冲击力,仿佛能拨开人的眼睑让人眼睛一亮的强势设计很多,但我想做的却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然渗透进去,晃眼之间已有某种力量被解放开来,虽静默却又强而有力的传达沟通。假设现今社会对这样的设计有着欢迎的气氛,那就表征社会大众对设计这回事的想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成熟吧。

设计原本便是属于理想主义范畴的东西,若是经济从旁接近而来的话,它就变得十分脆弱。当经济面的考量成为主导时,设计应有的理念顿时成为弱势,设计原有的意义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话虽如此,但在20世纪后半那极端消费主义的潮流之中,不管是企业的利益还是个人的自由都被过度追求,这个世界因而有了只有这些是不足以永续经营的体认。现今的世界正从过往的经验法则中学习变得更加聪明的同时,“设计”应有的价值也就重新且持续地被加强。

也就是说“设计”该有的姿态乃是-以十分的理性去思考如何整合自身周遭的环境。而在其中可将科学、思想、造型还有传统职人的技术或是艺术的欢愉等一并加入。在这样的均衡之中,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该要怎样去协调呢?我想,“设计所拥有的理性主义”现今正与“促使世界进化之理性主义的动因”开始齐头并进着。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正学习着如何更加聪明。当然,想当个有钱人什么都想购买的消费欲望是永远存在的,但是,拥有“想要理性且聪明地活着”欲望的人们相信也已经不再是少数。比方说,为了健康的缘故想吃高品质的豆腐,想在好的榻榻米上歇息一番等等,这些学习着更加聪明的消费者与一昧追求GUCCI或PRADA等名牌的消费者有所不同。他们开始期望自己能成为拥有理性、客观视点的消费者,而非冲动型购买的消费者。在如此的背景潮流之下,人们开始学习欣赏“设计”原有的基础价值,而非仅关注某些标新立异的设计。

【设计家修行时代】

当我还是武藏野美术大学的研究生时,曾在设计家高田修地老师的事务所打工,这算是我以“设计者”的身份所做的第一份工作。那边是绘制百科全书之插图,或制作图表、地图的公司,虽然工作本身大多挺无趣,但却也是个思考能量充沛、交谈机会繁多的工作场所。高田修地老师好像原本是在姿生堂,与石冈英子女士一同工作。有一回,石冈女士要在日本重新开展她的设计工作,因而要找寻帮手。我从高田老师那边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脱口而出:“难道我不行吗?”,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却也是我最即时的反应。结果,高田老师竟然爽快地回答:“可以试试噢!”,最后,我是进去了,但一年不到便退出,这算是我遭遇到的挫折之一。

正要从研究所毕业的时候,我思考着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就在此时,我从高中时代便结识的友人-作家原田宗典提供了我一个情报,即日本设计中心正在证人的消息。那时原田已经是一位文案作家,对广告界也知之甚详,而我则是个对广告全然没有兴趣,只晓得描绘地图的人。可是原田说,日本设计中心并步是一个只做广告的公司,包装或其他设计也都有做,或许很适合你啊。就这样,我拿着大学时代的恩师向井周太郎所写的推荐信,参加了入社的考试,结果我被录取了,虽然最初拿的是三个月的短期契约。

就是因这样的缘由,入社当时的我对于何谓广告界还是一片茫然,于是原田对我说,业界有所谓的“朝日广告赏”或是“每日广告赏”,一旦拿到了这些奖,或许就会稍微受到业界的注目,于是他便邀我合作提出作品参赛。所以,虽然我并不喜欢广告这回事,但还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参加了。原田写文案,我来设计,我们尝试着创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广告作品,结果,居然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也因如此,当时在我心中便有一股“或许我真能成为设计师”的自我意识逐渐萌芽,想做的意欲也就油然而生。“再加把劲的话或许能够更上一层楼吧!”当时的我如此地默想。我们就这样持续了约三年时间,原田的能力也逐渐超越文案写手的范围,他得到文学赏的肯定而成了作家,极端忙碌的缘故而停止了文案写作的工作。对我来说要和原田以外的文案写手合作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我就决定暂时与广告保持距离。

【关于承继无印良品】

从2002年开始我承接了无印良品的工作,在此之前我原本就是无印良品的爱用者,因此,“或许有一天会负责无印良品的设计噢!”的预感是从前就有的。不过,我却没想到会从田中一光先生手中直接承继无印良品,实际的邀请来到之时,我着实烦恼了一阵。因为促使无印良品成功的企划案已然成为传奇,而我却与其毫无关系,所以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来承继它;并且,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无印良品正遭逢一堵难以突破的高墙,若我是怀抱着承续原有理念的心态来接受这份工作的话,我确认自己将会苦不堪言。不过,当我想到与无印良品相关的各种人才与事物并不局限在日本国内,而是向全世界敞开着,顿时感到豁然开朗,无数的可能性泉涌而出,于是,认真考量一整天后,隔天便答应了对方的邀请。

到那个时候为止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无印良品的爱好者,站在那样的地位上所见的无印良品,与实际去陈述自己的意见,并引导其广告与行销之方向,自然是全然不同的两码事。在无印良品的体系之中有所谓的“顾问委员会”制度,除了我自己之外,尚有草创时期开始便与无印良品密不可分的小池一子女士,以及室内设计师衫木贵志先生,另外还有一位就是,当我在加入委员会之时觉得缺他不可而邀他加入的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先生。虽说在实务方面,衫本先生负责的是店铺的规划,深泽先生负责的是产品设计,而我负责的是整体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达,但作为顾问,所应当担负起的使命并非是如上述的实务分担而已。

理所当然地,商品畅销或不畅销并非是我们以为的使命,为了要塑造“无印良品”式的价值,设计者之间的价值观非紧紧相依不可。所谓无印良品的概念,乃是由引领日本物流产业的企业家堤清二先生,其所提出的发想“藉着降低物流及包装成本,以提供消费者虽低价却有品质的商品”,再加上设计家田中一光的生活美学意识所交织而成的。在无印良品的概念之中,优秀的设计性与物流的管理是相互平行且同等重要。直到如今,此概念依旧是无印良品的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顾问委员会到今日,仍然是有效地在作用着吧。

无印良品现今正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局面,商品数超过了5000种,分店也超过了250间,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我发现若不将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所具有的知识及美学意识,重新注入无印良品的话,随着企业的扩增所带来的标准化将使无印良品逐渐失去特色而趋于平凡。

【创造崭新的无印良品】

藉着商品的极简化,促使“美意识”与“低价格”同时产生,乃是无印良品最初的伟大发想,这就像是个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所发现到的艺术性点子。

无印良品的5000种商品,在其间必须要自然形成一种“生活感”。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思考,在当今的市场中那些想要聪明消费且理性过生活之人们的需求,我们该怎样去满足?如此一来,我们不可能为求方便而忽略设计的重要;正因为要追求“简”,所以我们更需要高超的设计思维。因为要比便宜的话,无印良品也比不过中国大陆的大量生产以及百元商店的竞争。

我重新体认到,“节省浪费”这件事是高度创造力的总结。所以,我认为从世界上具有丰富设计生涯之设计师的智慧之中,或是从世界各种不同文化里头去重新寻找“无印良品”是极其重要的。在经历了重重设计的思考,或是重重生活的检验所得出的某种标准,或许就可以称之为“究极的日用品”吧,反复品味思量这个概念并创造它吧,以往后的世界所必须的崭新合理主义为基础来创造它吧。。。无印良品的再出发基本上便是以上述的思考方向为重新调整的基准。

我从很久以前便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只不过是承装着清水的水杯,为何会如此地美?而费心照顾养育而成的高丽菜又为何会如此令人感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藉着从事无印良品的工作,使我一点一滴地了解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学意识。

正因无印良品的工作成绩是会马上反映于数字之上,所以这其中无法存在任何谎言,非尽全力冲刺不可。为此,我必须将设计生涯中所有的经验完全地应用出来,方能应付这样的挑战。不过,我所拥有的关于“日常”的视点,还是与所谓“生活者的视点”有所不同。最近世界各地星期了一股“慢活(慢拍运动)”的风潮,说实在那并不是我喜爱的生活方式。我总是一整天埋头于设计工作之中,回到家也总是深夜,我并不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者”,甚至我连悠闲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很少。所以,我虽然是站在无印良品的商品设计与制造一方,但我的生活形态却与无印良品的使用者大相径庭。

不过,所谓的设计应该是不仅仅等同于“生活者”的视点所观察到的东西,“日常”或“生活”等关键字乃是设计思维的苗圃。正因如此,我必须加倍去“凝视”它。诸如农业、水源、都市、建筑、世界潮流、品牌、包装、资源、人类的感觉等,我的设计皆是在这些思考因子的相互作用下方得以诞生。

因此我认为的设计,乃是去发现一般人所察觉不到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你所能控制的微厘之差。

zhuyuehui2011-10-9 16:01:23
设计,乃是去发现一般人所察觉不到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你所能控制的微厘之差。
zhuyuehui2011-10-11 17:45:24
  虽说是复制,但看东西也是要看精辟的.  {:18:}
sheji2011-12-9 19:59:30
多些作品会更好吧
六点的猫2012-5-9 14:12:22
原来他就是MUJI的艺术总监呀,我可喜欢用他家的东西了。{: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