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本分析中……
AI色彩命名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nemodeng2013-9-19 19:41:59
广州大剧院室内设计
  
撰文

孙大壮

范晓刚

郇强

  
工程名称:广州大剧院

坐落地点:广州珠江新城区

建筑设计:扎哈
·
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英国)

建筑深化设计: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结构设计: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室内深化设计: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室内组

室内施工: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声学设计:马歇尔
·
戴声学公司(澳大利亚)
  
照明设计: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北京光景)



主:广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承包方: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
2002~2007
竣工时间:
2010.04  
作者单位: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影:贾方

杨勇


  








夜色里,光从玻璃表面中透出

  
广州大剧院是建筑设计大师
——
扎哈

哈迪德女士在亚洲建成的首个大型项目,也是她本人
设计生涯中第一个剧院类作品。
她独具个性的设计风格,
从不被传统所累。
走进大剧院室内,
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

  
一般的剧院会包含一个
1000
座以上的观众厅及
400~600
人左右的多功能厅(俗称小剧场)

这样基本能满足各类的日常演出。
广州大剧院
1800
座观众厅兼容了歌剧、
舞剧、
芭蕾舞剧、
戏曲、音乐演奏等多项演出功能,而
400
座的多功能厅则兼备室内音乐、小型话剧、曲艺、
新闻发布和演员排练等多项功能。
一般剧院的建筑形态往往会将这两种观演厅包容在一座建
筑中,规模宏大的国家大剧院更是将大剧院、交响乐厅、戏剧院包容在一个庞大的巨蛋内,
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则将其分成两个建筑单体,
恰好由于体量的原因,
形成两块大小不等


石头

。大

石头

内是
1800
座的大剧院及其配套,小

石头

内则为
400
座的多功能厅。
扎哈的作品用色也极具个性,
基本上是黑、
白两色
(作为中间色的灰色基本上也是取自质朴
的材质本身,比如素混凝土等)
。在本项目中,大

石头

外观是黑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
内则是黑地黑顶白墙;小

石头

外观为白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白地白顶黑墙。

黑一白,一大一小,在珠江新城片区中独步,在高楼林立之中发出绝响。


  








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

  









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


  








由于体量的原因,建筑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

石头

  
  
主入口
  
剧院的观众厅在视线分析上,
需要将观众坐席坡状排列,
以达到每席的最佳观看效果,
所以
从舞台边第一排坐席到最后一排坐席的高差就相等于平时的一层楼了。
一般剧院的做法是将
主入口设在二层,
由最后一排顺坡而下进入各自的坐席。
例如上海大剧院就是通过又宽又大
的室外大台阶拾级而上的。
扎哈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是别出心裁的,
巧妙地将二层以下室外空
间处理成草坡,
观众是通过室外缓缓的坡道,
漫步进入二层主入口的,
与体量惊人、面积庞
大的大台阶相比,少了些许生硬,多了些许趣味,并将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两块

石头

巧妙
地安放在草坡上,真可谓浑然一体,意趣天成。

  
大剧院
  
大石头内的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
59422 m2
,其中包括一个
1800
座的观众厅及设备用房、
演出用房、
芭蕾舞排练厅、
歌舞剧排练厅、
乐队排练厅、
录音棚、
餐厅以及行政管理用房等。
该建筑地下四层,地上七层。地面一层主要为观众次入口、贵宾主入口、演职人员入口以及
道具布景装卸口等,观众主入口设在二层。

  
二层主入口前厅
  
二层主入口前厅也是俗称的

大堂



是大剧院独具魅力的主要空间之一,按照扎哈的设计
理念,用颠覆传统的做法,将室内室外界限模糊,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
延续建筑外观灵动流畅的设计风格,
室内仍以充满视觉张力的做法来处理墙面与廊道,
构成
功能交织、
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
成为观众在欣赏演出之前感受艺术氛围的场所。
这种桀骜
不驯、
充满激情的空间设计理念,
完全摆脱了以往司空见惯的横平竖直的传统做法。
由于扎
哈是当今为数不多的

纸上谈兵

的建筑大师,
在当时真正建成的作品少之又少,
散落在西班
牙马德里、
德国沃尔夫斯堡、奥地利茵斯布鲁克等处,建筑体量都没有广州大剧院大。
在已
完成的作品的室内设计中,
大量使用的是素混凝土,
小部分使用的是实体面材
(该材料可塑
性强,
表面质感好,
但由于是
B1
级材料不能满足中国的消防要求,
且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
需每隔
5 m
左右留一条伸缩缝,而广州大剧院的室内由于设计构想的光滑无缝的创新效果,
并不适合用这种材料来实施)
。为了将扎哈的作品落地生根,扎哈的团队与中国的建设者们
通过苦苦思考积极探索,
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大尺度、流畅、
扭动且表面光滑无缝
的大体块构成。
实现这一梦想,
主要是选用了一种新颖的声学材料:
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
膏(简称
“GRG”

,该材料能满足设计者的创意要求,可塑性强,能实现自由曲面,且具有
较好的强度及抗冲击力,不易变形,干湿收缩率小于
0.01%
,会呼吸,无污染,最重要的是
属于
A1
级防火材料,在公共空间采用完全符合消防规范要求。


  








观众通过室外缓缓的坡道,漫步进入二层主入口


  








斜向的造型现代感十足


  










石头

内是
1800
座的大剧院及其配套空间

  
观众厅
  
大剧院核心部分的
1800
座观众厅,设计混响时间为
1.4~1.6S
,适合歌剧、舞剧、戏曲、芭
蕾舞以及音乐演奏等。

  
观众厅的空间形体设计超越了常见的形式,
与整个建筑设计风格相吻合,
并达到高潮。
其富
有建筑表现力的形体设计,
增强了空间的戏剧性,
创造了良好的艺术表演环境,
借助于良好
的声学与视线设计,非对称、不规则但均衡的形体空间,既富有节奏感,又极具个性,在常
见的规整、对称的同类设计中脱颖而出,塑造了一个舒展浪漫的、又印象深刻的艺术殿堂。
观众厅形体采用不规则多边形概念,不仅能优化视

线设计,为声反射、声扩散提供支持,
还能为演员营造一种围合感与亲密感。观众厅在池座、楼座的设计上,上下左右都不对称,
是对传统剧院的一种挑战。交错重叠,跌宕起伏,延续了建筑的设计风格,在观众厅内产生
独特的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
为了配合这一创新的设计,
观众厅内的满场照明形式也颇具
匠心,采用了不规则的

满天星

作法,新颖的
LED
光源用在该区域,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观众厅由于对声学的苛求,除了地面是厚实的木地板外,墙面、顶面全部采用
GRG
产品。
扎哈的作品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跳出了传统的建筑概念,各个界面互为交融。也正由于
GRG
优良的可塑性,才使空间各个界面衔接圆润,过渡自然。

  
目前
GRG
材料已在剧院类项目中被广泛应用,但广州大剧院观众厅的实践却是一种新的挑
战,形象地说,
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统做法,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做庞大的空间艺术品。基
于这一点,一切技术手段需创新,走新路。从建筑设计开始,为了适应这种新变革,所用建
筑设计软件已跨过了一般的建筑制图软件,采用精度较高的

犀牛

软件,建筑设计、结构设
计、
声学设计及室内设计都是在同一个虚拟的建筑模型上进行,
并直接将其转换成指导
GRG
制造安装的技术手段,响应了声学专家要求的完成后其形状与尺寸的误差要控制在
±
20
mm
的范围内。
应该说从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声学设计直到室内施工均是在精密的计算机计算
平台上进行的,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完美,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师的有效掌控。

  
在实施过程中,
GRG
生产加工时依据建筑设计的计算机模型,通过电脑控制进行分部位、
分单元,
再进行翻模浇铸加工生产,
在安装时运用红外线、
电子经纬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精
确定位,精确安装、将误差控制在
±
20 mm
之内。通俗地说,复杂的空间形体已完全无法用
传统的建筑设计制图方法来解决,
也完全无法用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来实施。
从建筑设计初
始就通过

犀牛

软件建模来控制,直至
GRG
加工安装,整个过程就像医院对人体进行
CT
检查一样,
对模型进行切片分析,
根据模型的难易程度确定切片密度,
将复杂形状简化为面,
再设定横纵向网格、间距、再由面转化为线、转化为点。

  
施工完成后的观众厅墙面与顶面,除了将声学材料严格控制在面密度不低于
35
kg/m2
,面
材厚度直达声辐射部位不小于
40
mm
,非直达声辐射部位不少于
25
mm
,为了保证有效地
声扩散效果,
表面还艺术性地设置了富有动感的俗称

猫爪印

的扩散元素,
在光影中显得更
加迷人。

  
演出用房
  
演出用房包括演员化妆、演员上下场候演区、服装间、道具间以及布景和道具装置等功能。
化妆间设计采用大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大型团体化妆间(其中又分大、中、小三类)
,还
有设施齐全的贵宾化妆间,以适应演出市场的需要。该区域能同时容纳
200
多人同时化妆,
并且还配套有更衣间、
淋浴间。
根据需要还设置了多间乐队休息室及独奏演员、
指挥等的休
息室。在演出用房的设计上以实用为主,强调功能合理,使用舒适、配套齐全,特别是交通
组织的顺畅便捷,
更是针对演出期间演员的实际需要。
在实用的原则下,
这个区域的建筑形
式还是以传统的横平竖直为主,仅是在个别细节和门立面等做法上与整个建筑风格作一呼
应,点到为止。这也是符合国情,量力而行的需要,做到了主次有别、内外有别。

  
排练厅
  
广州大剧院共有三个排练厅,分别是芭蕾舞排练厅、乐队排练厅、
歌舞剧排练厅。
声学设计
指标为
1.0-1.4S
,除了地面用材根据使用要求采用专业木地板外,在立面与顶面的处理上为
了增强这三个排练厅的感染力,
借助声学设计所要求的墙身截面作法,
采用富有韵律感的表
面肌理,
既满足了专业排练厅所需要的声扩散和声吸收外,
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出来的墙面顶
面,犹如一个巨大的空间艺术品。在材料的选择上,扎哈团队所钟情的实体面材,
在加强了
消防措施的前提下,成功地运用在三个排练厅的墙面,
(实体面材由于其特殊的材料结构,
耐摩擦、抗刮伤等方面优于
GRG

,吊顶仍采用消防规范硬性规定的
A1

GRG
材料。


餐厅
  
与大剧院相配套的有空中餐厅、
酒吧以及迟到观众休息区。
依据各自不同的使用状况进行布
局。
在奇妙的大空间中设置的以西餐为主的空中餐厅别出心裁,
借助整体设计风格带来的不
规则、
起伏变化大的特点,在错落有致的、有高差变化的廊道平台上安排了多个就餐区,就
餐者既能优雅地坐观起伏变化的空间形态,同时又让就餐区本身也成了赏心悦目的室内景
观。空中餐厅由于设置在大剧院的后部,平时也能独立营业,较好地解决了经济效益问题,
相信开业后将成为文化人的最爱。
酒吧的设置是吸收了国际上多数剧院沿用的习惯,
可作为
开演前及中场休息时的小型社交活动区。
由于国际上在观看歌剧、
交响乐演出等剧种时,

到者是不能在演出进行中入场的,
因此,
大剧院主入口大厅还设置了迟到观众休息区,
以体
现对艺术家及文化的尊重。

  
贵宾接待
  
中国历来是个礼仪之邦,
委托方在设计招标中也特别重视这一部分,
观众席的贵宾区设置在
第六、七、八排的中部,共计
58
坐席,保证了较好地观赏、聆听效果,又能与普通观众相
融洽,
切合了和谐社会的基调。
作为重点的贵宾接待室,
在交通路径上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
并且有便捷的内部通道,
在不与一般观众交叉的情况下,
能让贵宾方便地进入贵宾坐席,

中场休息时也同样便捷。在贵宾接待室的设计上,可能由于设计者文化背景的不同与差异,
并没有像中国常见的那种追求大、追求方正的

皇家气派


而是一如既往,仍是以不规则多
边形示人,在这里,主宾关系被模糊,尊卑地位被淡化。

  
演职、管理人员区域
  
与大剧院配套的演职、管理人员使用区域,在大

石头

内也占据了不小的面积。从管理角度
出发,
日常的工作与业务活动辟有专门的出入口,
与观演区相对独立。
在室内空间表现形式
上,
除了在关键的或大空间关联的区域仍是建筑风格的延续外,
其他区域则以实用、
高效为
设计原则。
考虑到日后以商养文以及大剧院的艺术聚集效应,
还设置了培训中心,
借助大剧
院的配套设施及人才资源,注重对成人及下一代的艺术培养。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俗称为小

石头

,总建筑面积
12842
m2
。其中包括
400
座的多功能演艺厅、演出
用房、西餐厅等。
400
座的多功能演艺厅兼备室内音乐、
小型话剧、曲艺、
新闻发布、会议、
时装表演、
展示及演员排练等多种多样使用功能。
其坐席的设置颇有特点,
通过电脑控制机
械装置,瞬间可组合排列出多种形式,其高低前后均能移动,可变幻出围合式、单向式、夹
道式等多种形式,在视线变化上也可调整成看台式、梯田式、
平板式等多种类型。
地面是专
用的舞台木地板,墙面因声学要求(设计混响时间为
1.0~1.2S
)仍采用
GRG
材料,并安装
总面积达
150 m2
的同时具有吸声和扩散声作用的声学板,顶部采取开放式的设计,仅在混
凝土楼板底安装强吸声材料,
并均匀地满布可升降的吊杆,
以适应多功能用途布置音箱、

置灯光等的需要。
整个空间的色调采用黑色,
目的是让观众忘却空间围合的六面体,
从而沉
浸在艺术创造所带来的无穷魅力之中。

  
西餐厅
  
西餐厅的布置也很有特点,
如果说大

石头

中的西餐厅追求的是浪漫奔放的情调,
那么小




中的西餐厅则又是另一种格局,设置在地面次入口的前厅,呈松散、自由布局,濒临室
外景观的大片水面,显得典雅、宁静,相对大

石头

中的西餐厅的张扬,此处就相对内敛、
含蓄,一静一动,各有取舍。


草坡
  
室外结合景观,
建筑设计仍保持独特、
恣意发挥的鲜明个性,
衬托一大一小,
一黑一白的




,草坡的设计概念不仅仅是回归自然,同时巧妙地利用草坡下的空间安排了咖啡厅、售
票中心、
表演艺术研究交流中心以及一些辅助用房。
由于草坡下空间的地面与市政道路相连,
所以开放的、
实用的,
又景观化的这一区域,
超越了目前其他同类项目常见的生硬的大广场
的做法,为市民、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实现了人与建筑、
人与景观
的对话,建筑设计已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实用功能。

  








二层平面图

  








主入口

  








大石头的内部主体

  








大剧场立面图

  








内部结构,延续了建筑外观灵动流畅的设计风格

  








楼梯的造型极富未来感

  








内部公共空间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

  








排练厅内亦大量使用
GRG
材料

  
广州大剧院室内设计工作札记

撰文

孙大壮

  
2006
年下半年,广州大剧院建设项目进入了选择室内设计单位的阶段,在业内强手如林的
广州,
我们的设计团队有幸进入了业主的视线。
由于扎哈的作品一气呵成,
方案控制深度从
nemodeng2013-9-19 19:44:02
中新网4月30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由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设计、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外设计大奖”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将于今年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采用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展厅中间没有柱子,广府骑楼、客家围屋乃至丹霞山地质地貌等广东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高大展示场景都将在展厅中得以复原展出。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珠江东路二号),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在发布会上告诉记者,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一直以建筑结构新颖,设计独特著称,尤其是巨型屋面钢桁结构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其重量大、难度高,被称为“世界第一滑”。

  由于采用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在宽23米的展厅中间是没有柱子的,其空间构成和高度也充分根据展览实际需要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类型展览功能的需求。开馆以后,展览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历史陈列中的广府骑楼、客家围屋、古代木船、南海神庙、唐人街牌坊,自然陈列中的丹霞西樵山地质地貌,潮州木雕陈列中的潮汕传统民居等高大展示场景都能在展厅中得以复原展出。

  肖洽龙说,出水文物是广东省博物馆最大的亮点,包括“南海一号”第一批出水文物,以及西沙、台山等地区的出水文物都在这里保存,正在打捞的“南澳一号”出水文物整理完毕后也将收藏于该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工程于2004年12月12日奠基,累计投资8.842亿元,经过5年多的紧张筹建,目前已完成基建、安防、智能化安装和外围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作为新馆项目主设计师的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严迅奇,是香港著名建筑师,其作品包括香港国金中心、北京道1号、添马舰新政府总部工程等。
caizzjj2013-9-20 01:29:19
这个得搂着平板电脑看。。。
XTYL20102013-9-20 13:16:57
呵呵,看这些图片能治好颈椎病
nemodeng2013-9-20 14:10:26
XTYL2010 发表于 2013-9-20 13:16
呵呵,看这些图片能治好颈椎病

不好意思啊,我没调整 就直接上传了的
nemodeng2013-9-20 14:11:09
caizzjj 发表于 2013-9-20 01:29
这个得搂着平板电脑看。。。

很抱歉! 下载下来就可以看啦 ···
1+1=32013-9-20 14:18:51
好歹也把图旋转正了再传上来啊
RE19822013-9-20 15:37:25
过来看看,学下下,非常不错
H苏州唐小小2013-9-21 09:24:30
怎么全是反的,好别扭。。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